内容提要:社群文人的潜在门户意识,使得他们极力排斥来自他社的不利因素;但相对社内文人群体而言,此种门户意识更易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趋同倾向。究其因,主要有三:(一)文社领袖一般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为社内文人所尊奉;(二)同社士子多由亲属或者师生组成,在文学思想上,彼此之间往往具有渊源继承关系;(三)同社文人大多为本乡、本县或者本郡之人。这种趋同倾向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他们的集体创作成果——社稿方面。同社文人的门户趋同意识容易导致他们的文学创作在题材、体裁、思想、风格等方面趋于一致,这对形成某一文学流派,掀起某种文学思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夸大同社文人趋同意识对文学的积极影响,有时同社文人在“过分”强调创作一致性的同时,也会忽视他们的独创精神而导致模拟倾向。 关 键 词:文学社群/趋同倾向/文学影响 作者简介:张涛(1973- ),男,河北邯郸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石家庄 050051 社群文人的潜在门户意识,使得他们极力排斥来自他社的不利因素;但相对社内文人群体而言,此种门户意识更易导致他们思想行为的趋同倾向。复社领袖张溥就说:“吾郡社中数子,端切人范。为文要眇变化,难以恒仿,然发于胸臆,成于手中,无不可原而合也。”[1]形象地指出复社文人在道德品性与文学创作上的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倾向,特别是在社群文人的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在论述社群文人群体创作趋同性之前,我们还有必要对文社士子趋同意识的形成原因作一考察。如同社群文人门户观念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样,社群文人群体创作趋同意识的形成亦有多种原因,主要如下: (一)文社领袖一般具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他们所倡导的文学思想为社内文人所尊奉。如朔社沈澹思称武林读书社领袖严武顺为“吾党之康成元晏也,吾党之士考道论文,必以先生为宗盟。一文脱稿,群诵习焉。盖先生立身有本,家学有源,依性类情,不苟为言,而又高栖简出,深自遁晦,不欲句字轻落人区,吾党之士固乐得其篇章而周览之”[2]。艾南英亦指出复社文人“学一先生(主要指复社领袖张溥)之言”[3],“一人(暗指张溥)倡之,人人和之”[4]。虽然艾南英意在批评复社文人创作仅守一家而不知求变,但却很好地说明文社领袖对文学主张的倡导,很容易导致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趋同性。这也是文社士子文学创作具有“趋同”倾向的主要原因。 (二)同社士子多由亲属或者师生组成,如“几社非师生不同社”[5],在文学思想上,彼此之间往往具有渊源继承关系。几社领袖夏允彝就说:“吾辈以师生有水乳之会,将来立身必能各见渊源。”[5]这种以师生门第或者亲属为基础的文社组织,更易导致社群文人群体创作上的趋同倾向。 (三)同社文人大多为本乡、本县或者本郡之人,笔者对此期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社群主要成员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统计(见下表)。由该表所示可知,此期文人社群成员基本上是亲缘、师生与同乡关系,而尤以同乡关系为主。 明清之际文人社群成员组成基本关系表 这种便捷的地域优势,保证了他们能在一起经常参与社集,交流创作经验。如几社李雯与宋辕文同为上海华亭县人,“两人相对,日夜作诗”[6],并且还与同乡徐孚远辈“立一程期,三五日辄为小叙”[6];茹吉同人社诸子更是“讲贯同堂,反复研练,师事友事,互相劭勉,以斟酌古今至正之归”[7];几社彭宾与社友“彝仲夏子,勒卣周子,卧子陈子,伟南顾子……相与昌明古学,引示后进”[8],等等。社群文人群体这种经常性的切磋研练,就容易促使他们共同发现文学创作规律,从而导致他们在创作方法与创作思想上的一致性。 如前所述,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同社文人群体在思想行为上往往具有一种趋同倾向。这种趋同倾向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其集体创作成果———社稿方面。 社群文人文学创作趋同性可从他们的创作题材、体裁、作品所反映的内容,以及艺术性4个方面看出,这突出表现在作为集体创作成就的社稿方面。社群文人士子编选社稿的行为本身就代表了社群的一种集体创作倾向,是社群对外宣称集体创作思想的一种方法。具有典型性的为月泉吟社社稿《月泉吟社诗》和几社社稿《几社壬申合稿》。 《月泉吟社诗》为月泉吟社文人的诗歌作品集,所作诗歌题材皆为“春日田园杂兴”,所吟咏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春日田园景物,而不能及于它物。同时,所作诗歌体裁不出五七言四韵近体。《月泉吟社诗》也表现出社群诸子共同的艺术倾向,主要有三:其一,“兴”的手法,即所咏春日田园景物不能实写,而重点表现景物所蕴涵的情趣;其二,词婉微,气平澹,音清翕;其三,浓重的隐逸情调。《月泉吟社诗》是突出表现社群文人创作趋同倾向的社稿代表,成为后世社群文人集体创作的一种模式。明末竹西续社诸子在郑元勋的影园社集,限定以“黄牡丹”为题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后郑元勋把社内姜垓、梁于涘等18人所作黄牡丹诗辑为社稿《影园瑶华集》,作为社内诸子集体创作活动的结晶,同样表现出竹西续社文人共同的文学创作倾向。 笔者再以几社社稿《几社壬申合稿》为例,试对文社士子在创作题材、体裁、思想内容,以及艺术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致性作一论述。 (一)题材上的趋同性,即在社稿创作中,同社文人群体多围绕同一题材进行集体创作。如《几社壬申合稿》卷9,陈子龙、周立勋、彭宾、朱灏、顾开雍、宋存楠6人皆以田园诗《早春》创作;又陈子龙、李雯、周立勋、夏允彝、朱灏、顾开雍、宋存楠7人同以抒情诗《江南赠别》作诗;卷7徐孚远、宋存楠、夏允彝3人则围绕咏史诗题反复吟咏等等。一般而言,同社文人围绕同一题材创作与社群的雅集活动还有一定关系。我们知道,文社诸子开展雅集活动往往以诗酒为乐,作诗多为文人雅集之点缀,有些文社则专以作诗为主,其过程经常为:先是主持者选定某一诗题,确定某一诗韵,然后同社诸子围绕此诗题与诗韵开始轮流创作,最后汇集成编,作为本社社稿付梓出版。因而,社群文人的群体雅集活动体制,有时也容易导致同社文人围绕同题创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