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时代性再议:以韵文体制的考察为中心(8)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引驰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引录文字,依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以上引文,分见第10、13页。
    ②猴行者先是预告:“我师曾知此岭有白虎精否?常作妖魅妖怪,以至吃人。”当妖怪现身时,猴行者挺身向前,且说:“我师不用前去,定是妖精。”终于败灭白虎精。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17~18页。
    ③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55~56页。
    ④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前言》(先前曾以《〈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发微》为题刊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后收入李时人:《西游记考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对“诗话”的题名有不同的特别意见:“《取经诗话》题名中的‘诗话’,并不是标明它的体裁。其另一刻本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可证‘诗话’可能并非原书题名的固定组成部分。或许原本《取经诗话》同于某些敦煌写卷,并无题名,由于一般南宋人不了解唐、五代变文话本的形式,仅注意到书中人物‘以诗代话’的特点,于是名之‘诗话’,以此表示它和当时流行话本的不同。”(第4页)。他们前此发表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也不认同该书是宋代文本的观点,力辨该本是“唐五代‘俗讲’的底本,或者说就是一篇变文(采用‘转变’形式讲唱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66页)。此说,下文再及。
    ⑤《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2月出版上卷,含一至十五篇(论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在内),下卷于1924年6月印行,1925年9月出版合订本。
    ⑥本篇引用鲁迅文字,悉依《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⑦收集于《华盖集续编》的“续编”中。
    ⑧收入《二心集》。
    ⑨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59页。
    ⑩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8页。
    (11)程毅中:《宋元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9页。
    (12)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十一章《说经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3)刘坚:《〈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年代蠡测》,《中国语文》1982年第5期。
    (14)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5)袁宾:《〈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时代与方言基础》,《中国语文》2000年第6期。
    (16)汪维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刊刻于南宋的文献学证据及相关问题》,《语言研究》2010年第4期。
    (17)明世德堂本《西游记》陈元之序已提到旧序“以为孙,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八戒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也,以为肾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云云(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75~76页)。现代学者如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1985年连续刊载于《明报月刊》)则深入考察了《西游记》与全真道教的关系(《和风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8)《西游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571页。
    (19)陈洪《论〈西游记〉与全真之缘》综合前贤研究,就民间宝卷所呈现的西游故事做了分析,其结论曰:“一,从今本《西游记》可以发现大量全真教的痕迹,说明在《西游记》成书的过程中有教门中人物染指颇深;二,百回本成书之前,《西游记》的故事已在多种民间宗教中流传,而其情节及人物都与教义特别是内丹术产生了关联;三,这些民间宗教多受到全真教或深或浅的影响。因此,判断《西游记》在成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全真化’的环节当非牵强。”(《结缘:文学与宗教》,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0)《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31页。
    (21)(22)(23)太田辰夫:《西游记研究》,研文出版,1984年,第29~30,29,40~41页。
    (2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46页。
    (25)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629~630页。此一传说故事,法显已先玄奘记录:阿育王昔作小儿时,当道戏。遇释迦佛行乞食,小儿欢喜,即以一掬土施佛。……因此果报,作铁轮王,王阎浮提。乘铁轮案行阎浮提,见铁围两山间地狱治罪人。……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狱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狱治罪人耶?”臣答言:“唯有极恶人能作耳。”王即遣臣遍求恶人。见池水边有一人,长壮、黑色、发黄、眼青,以脚钩鱼,口呼禽兽,禽兽来便射杀,无得脱者。得此人已,将来与王。王密敕之:“汝作四方高墙,内殖种种花果,作好浴池,庄严校饰,令人渴仰。牢作门户,有人入者辄捉,种种治罪,莫使得出。……”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门,狱卒见之,便欲治罪。比丘惶怖,求请须臾,听我中食。俄顷,复有人入,狱卒内置碓臼捣之,赤沫出。比丘见已,思惟此身无常、苦、空,如泡如沫,即得阿罗汉。既而狱卒捉内镬汤中,比丘心颜欢悦,火灭,汤冷,中生莲花,比丘坐上。狱卒即往白王……王即随入。比丘为说法,王得信解,即坏地狱,悔前所作众恶,由是信重三宝,常至贝多树下,悔过自责,受八斋。(章巽《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23页)
    (26)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见《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72~73页。
    (27)太田辰夫:《西游记研究》,第42~47页。
    (28)《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佛教呈现,甚为复杂。如“入竺国度海之处第十五”记法师“点检经文五千四十八卷”,是《开元释教录》所载的精准数字,而又说“只无《多心经》本”(《校注》第40页),要到“转至香林寺受《心经》处第十六”才由定光佛授予(《校注》第44页)。这与唐代玄奘与《心经》的真实关联相差甚远,《心经》在玄奘取经过程中的重要性,其弟子所撰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及《太平广记》卷九十二“异僧”的“玄奘”条都有记载,甚至与今传的《西游记》记述也大相径庭(第十九回中由浮屠山乌巢禅师传授),太田辰夫且提出定光佛授《心经》或是受到宋代的时代风气之影响(《西游记研究》,第38~39页)。此一问题,需做另外的专门考察,本文不赘。
    (29)鲁迅《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曾提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极拙的拟话本,并且应属于讲史”,该文收入《坟》。
    (30)程毅中:《宋元话本》,第28~29页。
    (31)既称“再吟诗”,则前之韵文自当属五言诗矣。
    (3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37页。
    (33)陈汝衡:《说书史话》,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年,第76页。
    (34)见上引“行者再吟诗”的七言,之前的五言,则属对答性的韵语。
    (35)该节包含两个故事段落(见下文分析),各自的终了处皆缀有诗歌。
    (36)胡士莹曾对话本中之韵文功能做过概述:“韵文主要是静止地描绘品评环境、服饰、容貌等细节,或描写品评一个重要行动的详情,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以补散文叙述的不足,加强艺术形象的感染力,并在表演时起多样化的调剂作用。”(《话本小说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42~143页)
    (37)《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3页。以下所引诸节,随文注明页码。
    (38)“休言”云云乃针对法师前诗之首句而言,是两诗相关呼应的明证。
    (39)此处韵文在节中,法师留诗,女王“见诗”而后引入内宫:诗歌乃故事进展之一环节无疑。
    (40)长篇讲史类话本的情形与此大致相类,比如《全相三国志平话》除了赵云与刘备之间骚体对歌(卷中)具有情节性功能外,皆为外部的说书人立场,往往冠以“有诗为证”,或许具有故事情节段落的标志意义,但其出现和分布并不规律,如卷中的结尾处便没有韵语部分。
    (41)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济南:齐鲁书社,2000年,第191页。据程校,此处十四字,《京本通俗小说》作“碾玉观音下”。这一表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每节以诗结尾的格式类似,但此处韵语仍是叙述人口吻之辞。
    (42)程毅中:《宋元小说家话本集》,第363~380页。程氏据清平山堂刻本辑录,基于以往的研究,以为该篇“尚合乎宋代习俗”,但“有明显的元明语言特点”,“似以宋人作品为基础,又经元明人修订”(《宋元小说家话本集》第363页)。一般而言,这样的文本的语言表现会受后代影响,而篇章体制则应大致保持原初的格局。
    (43)《宋元小说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62~363页。
    (44)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3页。
    (45)(48)(49)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255~256,555,554页。
    (46)P3645写卷后有“刘家太子变一卷”,是亦当定为变文。
    (47)佛经十二分教中有“长行”,又称“契经”,即指经中直说义理的散文;另有“重颂”,又称“应颂”,即重复叙述长行所叙说的韵文诗歌。
    (50)(52)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1027~1028、1103~1104页。
    (51)P3048写卷,前题为“丑女缘起”,而卷末有“上来所说丑变”一句,是亦可谓之变文。
    (53)V.H.Mair,Painting and Performance:Chinese Picture Recitation and Its Indian Genesi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8).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译:《绘画与表演》,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54)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66页。
    (55)第三、四、五节无“处”,未必就是确然没有,而很可能是原有而刊印时缺漏的。徐朔方先生为《古本小说集成》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撰写的前言,正确地指出:“本书编印草率,它是较为拙劣的一个幸存版本。”他特别举出第十七节的题目误刻作“十三”的例子。
    (56)如李时人、蔡镜浩:《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59~60页。
    (57)原卷(北图新0866号)无题,此为拟名。以下六例,随文分别注明在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书中的页码。
    (58)此篇始以下的几种,原卷没有明确的“变”或者“变文”的题名,皆为拟题。
    (59)此为梅维恒教授1981年夏天在敦煌考察时所见,V.Mair,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74.中文本见杨继东、陈引驰译:《唐代变文》,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91页。
    (60)参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320页。
    (61)内有一例,无韵语诗歌接续其后:“长着见目连非时乞食,盘问逗留之处”(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1035页)。
    (62)分见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1025、1036页。
    (63)V.Mair,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75.中文本见《唐代变文》(杨继东、陈引驰译),中西书局2011年版,第91页。更多的讨论请参英文本pp.75~80,中文本第92~97页。
    (64)而且宋代的艺人与图像的关系颇渺然,陈汝衡即曾指出:“说唱话本的人随带图像,宋代的瓦肆艺人似乎没有过。”(《宋代说书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第15页)
    (65)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1025页。
    (66)变文中韵语诗歌之前套语的讨论,参V.Mair,T'ang Transformation Tex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79-80,86-88,中文本见杨继东、陈引驰译:《唐代变文》,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96、103~104页。
    (67)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第1026页。
    (68)近世通俗文学中类似的分题方式,不妨看20世纪初发现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存题目若干:“知远走慕家庄沙陀村入舍第一、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第二、知远从军三娘剪发生少主第三、知远投三娘与洪义厮打第十一、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第十二”,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分题颇有相似之处。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曾经提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559页)。
    (69)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143页。
    (70)该节行文先是“迤逦登程,遇一座山,名号‘香山’……举头见一寺额,号‘香山之寺’”,而后“前行百里,猴行者曰:‘我师前去地名蛇子国。’且见大蛇小蛇,交杂无数,攘乱纷纷”。而终了处,法师留诗则曰:“行过蛇乡数十里,清朝寂寞号香山。”是先经蛇子国,而后再到香山,与前文不合。
    (71)(73)(74)《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校注》,第27,48~49,17~18页。
    (72)徐朔方为《古本小说集成》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撰前言已指出此一情况。
    (7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138~14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