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韵语诗歌的形式和功能,与宋元话本的一般情形有显见的差异,但如果推溯至早期佛教讲唱文学的文本比如变文乃至讲经文,《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运用韵语的特征,可谓处处皆是。 前引《金刚感应事迹》文中涉及的《庐山成道记》,据程毅中考订,即《庐山远公话》的敷衍。(43)考察《庐山远公话》中人物对话的情况,凡韵语诗歌皆出诸故事中人物之口吻,是代言式的,如: 神鬼造寺,直至天明,造得一寺,非常有异。且见重楼重阁,与忉利而无殊;宝殿宝台,与西方无二。树木丛林拥郁,花开不拣四时;泉水傍流,岂有春冬段(断)絶。更有名花嫩蘂,生于觉路之傍;瑞鸟灵禽,飞向精舍之上。于是远公出庵而望,忽见一寺造成,叹念非常,思惟良久,远公曰:“非我之所能,是他《大涅槃经》之威力。”睹此其希,远公以成偈曰: 修竹萧萧四序春,交横流水净无尘。 缘墙薛荔枝枝渌,覆地莓苔点点新。 疏野免教城市闹,清虚不共俗为邻。 山神此地修精舍,要请僧人转法轮。(44) 该篇中有的韵文诗语,且具有故事展开的功能: 时有上足弟子云庆在于高峰之上,望见本师在于寺内,奔走下山,直至大师面前,启和尚曰:“适来狂寇奔衢,至甚惊怕!且喜贼军抽退,助和尚喜!”远公曰:“若夫《涅槃经》义,本无恐怖;若有恐怖,何名为涅槃?汝自今已后,切须精进,善为住持。吾今与汝隔生永别。”云庆问和尚曰:“何以发如此之言?”远公曰:“我适来于门外设誓,与他将军为奴,永更久住不得。汝在后切须努力!”云庆闻语,举身自仆(扑),七孔之中,皆流鲜血,良久乃苏。从地起来,乃成偈曰: 我等如翻鸟,和尚如大树。大树今既多,遣众栖何处? 化身何所在,空留涅槃句!愿垂智惠灯,莫忘迷去路。 云庆言讫,转更悲啼。远公曰:“恐将军怪迟。”走出寺门,趁他旌旗,随逐他后。(45) 更进而对变文略作观察。作为一种文体,变文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相比较,最大的特点便是韵散的交错,这自然是由于它说唱兼合的演述方式。其韵文的格式,就今天所见的变文写卷,虽有一些是五言、六言及三言、七言杂用的,但大抵以七言为主,有些段落还写得相当华美流畅;至于散文,作为面对俗众宣讲的艺术,自然与文士的典雅文体不同,颇见口头白话句式,尤其多借用历来佛典翻译文体行文,但值得注意的是,变文中相当一部分作品的散文叙述采用骈偶文体,上佳段落之文采流丽,更让人赞叹变文作者的文学才能之高超。 变文韵散结合的体式,在具体展开中,除了《前汉刘家太子传》(46)有说无唱以及《舜子变》以六言韵文为主等篇什之外,大抵有三种形式。 其一,如同佛经的长行与重颂(47)的结合,以韵文重叙散文的叙述。《降魔变文》里描写舍利弗与须达见到未来精舍的景象,有七言诗: 乘象思忖向前行,忽见一园花果茂。 须达舍利乘白象,往向城南而顾望。 忽见宝树数千株,花开异色无般当。 祥云瑞盖满虚空,白凤青鸾空里扬。(48) 而在那之前,文中已经以散文形式描写光景,与后来的诗体部分相映衬: 去城不近不远,显望当途,忽见一园,竹木非常葱蔚,三春九夏,物色芳鲜;冬季秋初,残花葱郁。草青青而吐绿,花照灼而开红。千种池亭,万般果药。香纷纷而扑鼻,鸟噪聒而和鸣。树动扬三宝之名,神钟震息苦之响。祥鸾瑞凤,争呈锦羽之辉;玉女仙童,竞奏长生之乐。(49) 此类情形之中,诗体部分往往出诸叙述者的立场。 其二,变文的散韵部分交互配合,构成叙述进行中互相钩连、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往往韵文的铺陈与散文的叙述存在着表现上的差异:韵文往往放慢了脚步,作细致的渲染和刻画。《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所说的故事在民间极为流行,耳熟能详,其中写到大目乾连到地狱之中寻找自己母亲时的见闻,以下是在奈河边所见的情形: 行经数步,即至奈河之上,见无数罪人,脱衣挂在树上,大哭数声,欲过不过,回回惶惶,五五三三,抱头啼哭。目连问其事由之处: 奈河之水西流急,碎石巉岩行路涩。 衣裳脱挂树枝旁,被趁不教时向立。 河畔闻他点名字,胸前不觉沾衣湿。 今日方知身死来,双双傍树长悲泣。 生时我舍事吾珍,金轩驷马驾朱轮。 为言万古无迁改,谁知早个化为尘。 呜呼哀哉心里痛,徒埋白骨为高冢。 南槽龙马子孙乘,北牖香车妻妾用。 异口咸言不可论,长嘘叹息更何怨。 造罪之人落地狱,作善之者必生天。 如今各自随缘业,定是相逢后回难。 握手丁宁须努力,回头拭泪饱相看。 耳里唯闻唱道急,万众千群驱向前。 牛头把棒河南岸,狱卒擎叉水北边。 水里之人眼盼盼,岸头之者泪涓涓。 早知到没艰辛地,悔不生时作福田。 目连问言奈河树下人曰:“天堂地狱乃非虚, 行恶不论天所罪,应是冥灵亦共诛。 贫道慈亲不积善,亡魂亦复落三涂。 闻道将来入地狱,但曰知其消息否?” 罪人总见目连师,一切啼哭损双眉: “弟子死来年月近,和尚慈亲实不知。 我等生时多造罪,今日辛苦方知悔。 纵令妻妾满山川,谁肯死来相替代? 何时更得别泉门,为报家中我子孙: 不须白玉为棺椁,徒劳黄金葬墓坟。 长悲怨叹终无益,鼓乐弦歌我不闻。 欲得亡人没苦难,无过修福救冥魂。”(50) 此一情形之中诗体部分的叙述者的立场与故事角色的口吻交错出现,二者兼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