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稷神话与“迎气”仪式 《礼记·月令》有天子“五郊迎气”的制度,孟春之月,天子迎春于东郊;孟夏之月,天子迎夏于南郊;孟秋之月,天子迎秋于西郊;孟冬之月,天子迎冬于北郊。同时“先立秋十八日,天子居大庙大室”。据古人看来,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以及十二月的产生,是由于“五行”之气的迭相作用。《国语·郑语》云:“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虞幕”指有虞氏大舜,“协风”即甲骨文之东方之风,为生长之风,“听协风”在周代是瞽师的职责。《国语·周语上》:“先(耕)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天子为“迎气”要做认真的准备,“迎气仪式”与后稷神话关系密切。据《国语·周语上》记载: 古者,太史顺时脉土,阳瘅愤盈,土气震发,农祥晨正,日月底于天庙,土乃脉发。 韦昭注:“农祥,房星。晨正,谓立春之日,晨中于午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也。”“农祥”即房星,为后稷所凭附,《周语下》记载伶州鸠讲述武王伐纣时的天象,其中有:“月之所在,辰马、农祥也,我太祖后稷所经纬也。”《国语·晋语四》:“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农祥”即“灵星”,《周颂·丝衣》为祭祀灵星的诗篇,诗中言“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旨酒思柔”,描述陈设祭品以获福禄的情景。《汉书·郊祀志》云:“高祖诏天下立灵星祠。”“灵星”指东方苍龙七宿左角之星为天田星,为后稷所配食,主谷物丰收,汉初曾创作灵星舞,据《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其舞容,“舞者用童男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芸耨、驱爵(通‘雀’)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主要模仿春耕、夏锄、秋收这一劳动过程。 天子迎气仪式与古代明堂制度关联密切,明堂是古代重要的礼仪性建筑,黄帝时称“合宫”,帝尧时称“五府”,帝舜时称“总章”,夏代称“世室”,商代称“重屋”,周代称明堂。明堂建筑除祀天敬祖外,还有燮理阴阳、攽朔布政等多重文化功能。在春秋以后,迎气仪式仍然延续,但仪式上的诸神却产生了很大变化。《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史官蔡墨之语:“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五祀”中的“三祀”出于东夷少昊氏部族,少昊氏之“四叔”名叫重、该、修、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一祀”出于颛顼后裔祝融。共工氏之子句龙为“一祀”,“土正”兼社神。东周以后,王纲解纽,古代部族的始祖神依据地理方位占据了“五方上帝”的位置,而宗周的始祖后稷只占一席,反映了时代和宗教思想的变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