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晋宋风致与雅人情怀——姜夔的生活模式与文化品格(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史哲》2014年第1期 张宏生 参加讨论

    二、“晋宋人物”的内涵
    “晋宋人物”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指称,其内涵也往往比较含糊。大致说来,在宋代特定的语境中,经常指的是一个人的风神气度,如张元干说米芾“此老风流,晋宋间人物也”,又说苏庠“高标远韵,当求之晋宋间”[5]。汪藻说鲍钦止“风度凝远,如晋宋间人”[6]。杨万里说范成大“风神英迈,意气倾倒,拔新领异之谈,登峰造极之理,萧然如晋宋间人物”[7]。又说王叔雅“萧然简远,若晋宋间人”[8]。这些,都是用“晋宋人物”的概念来认识其当代人。对姜夔的评价,也是在这一脉络中展开的。
    晋人的生活态度和美学精神当然会对其后的刘宋有影响,不过,赵宋之人将“晋宋”连用,而不仅仅是“晋”,作为文化人格的倾慕,至少在某些层面,有其特定的考虑。我们注意到,宋人以“晋宋人物”比附其当代人,经常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但在对“晋宋人物”进行讨论时,却往往有一个明确的对象,这就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陈正敏在《遁斋闲览》中曾指出:“渊明趣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人而已。”[9]既肯定其为人,也称赞其词采。包恢写有《远斋记》,记其友人徐致远卜居于上饶玉溪之南,求其为寓所命名,包名之曰“远斋”,解释说:“昔陶靖节结庐人境,而心远地偏者,亦如是耳。”然后历述徐致远的行事模式,指出:“致远有晋宋间人物风度者也,当自有契于此。”[10]显然也是将陶渊明当作“晋宋人物”的重要代表[11]。
    研究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学者已经达成共识,认为陶渊明的价值真正被发现是在宋代。宋人特别推崇陶渊明的,是其韵度。这个韵度,可以表现在创作上,如苏轼所体认的“外枯而中膏”;也可以表现在生活模式上,这就是他的“结庐人境”之说。
    本来,晋人对于隐逸之事,已有多方面的思考,在言意之辨的大背景中,人们也将其与出处取向结合起来了。《世说新语·言语》:“简文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12]《晋书》卷八十二《邓粲传》载:“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荆州刺史桓冲卑辞厚礼请粲为别驾,粲嘉其好贤,乃起应召。驎之、尚公谓之曰:‘卿道广学深,众所推怀,忽然改节,诚失所望。’粲笑答曰:‘足下可谓有志于隐而未知隐。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尚公等无以难之,然粲亦于此名誉减半矣。”[13]这个“名誉减半”,说明在人们心目中,隐逸之事仍有一定的规定性,形神言意之说并不足以掩盖其中的诡辩。但是,从中确实可以发展出一种理念,如晋人王康琚《反招隐诗》所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14]关键是要“天和”,而不能“矫性”。沿着这一理念,真正能够作出典范的,正是陶渊明。陶渊明是真正的隐逸之士,但是,他又并不拘泥于行迹,而是掌握其精神。他著名的《饮酒》(结庐在人境)告诉我们,隐居并不一定要像《后汉书·隐逸列传》中的那些隐士一样,遁迹于深山老林,在人群中居住,只要“心远”,就能够不闻车马之声,宛如居于偏僻之地。这个“心远”,就是一种“韵”,似乎毫无所求,一片淡泊静穆,但又包含着许许多多。
    这样一种品格,正是宋人特别欣赏的,所以,黄庭坚就称赞说:“彭泽意在无弦。”[15]黄庭坚的这一思想,在不少方面都体现出来。他论书重韵,是人们所熟知的,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遗貌取神,至于他本人的书法,也能体现出这一特色,范温《潜溪诗眼》即指出:“山谷书,气骨、法度皆有可议,惟偏得《兰亭》之韵。”[16]从这个思路来看姜夔,就能够对所谓的“晋宋人物”有更透彻的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