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延安文艺丛书·秧歌剧卷·前言》,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页 [②]钟章元撰:《清涧县志》卷一,三十八页,道光八年(1828)刻本。 [③]李调元辑《南越笔记》卷一,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④]李宗仁主修,杨怀纂辑:《延安府志》卷五,弘治十七年(1504)刻本。 [⑤]李开方主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49页,中国舞蹈出版社1995版。 [⑥]王克芬主编:《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09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版。 [⑦] 《“秧歌”应是“阳歌”——陕北秧歌刍议》,席军 张杰,《延安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⑧]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844页,中国ISBN中心1995年版。 [⑨] 舒湮:《战斗的陕北》,上海书店文缘出版社1939年影印版。 [⑩]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35页。 [11] 《孔子家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2] 张庚:《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29页。 [13] 任钧超:《关于<关于秧歌舞种种>》,《晋察冀日报》1941-04-03。. [14] 陈晨:《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文史精华》2003年第1期。 [15] 冯宿海:《关于“秧歌舞”》,《晋察冀日报》,1941-03-15. [16] 沙可夫:《晋察冀新文艺运动发展的道路》,《解放日报》1942年7月20日 [17] <美>艾·威尔逊,《论观众》,李醒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10页。 [18] 赵超构:《延安一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109页。 [19] 李景汉、张世文编《定县秧歌选》,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出版,《序言》3页。 [20] 张庚:《秧歌与新歌剧》,《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88页。 [21] 蓬飞:《漫谈春节宣传工作》,《解放日报》1943-04-09。 [22]参见《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四辑《歌剧、秧歌剧》390-401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79年版。 [23]赵超构:《延安一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121页。 [24]赵超构:《延安一月》,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108页。 [25]张庚:《秧歌与新歌剧》,《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66页. [26]参见《谢觉哉日记》(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版,372页、470页。 [27] 周扬:《表现新的群众世代》,《解放日报》1944-03-21. [28]参见(法)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华康德(L·D·Wacquant)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186页、191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版。 [29]张庚:《秧歌与新歌剧》,《张庚自选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64页。 [30]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335页。 [31] 鲁迅:《集外集》,《鲁迅全集》第七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91页。 [32] 陈平原“《“通俗小说”在中国》,《上海文化》1996年2期。 [33] 贾芝先生延安时期所记日记。该日记尚未发表,为笔者到贾芝处查阅。 [34]参见艾克恩编《延安文艺回忆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版,335-336页。 [35] 董晓萍:《乡村戏曲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8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