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学精神绵延五千年而不绝,关键的缘由就在于每个时代都有“弘道者”。100年前,也就是1909年,又有一批这样的“弘道者”于各自的人生入口来到了人间世。他们中有张岱年、虞...
《康熙顺天府志》,号为孤本,清史专家阎崇年教授精心校点,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因某人物而查阅卷七,偶发现一些差错,兹为指出,以备修订时参考。 1.第374页:“且以上信任之...
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至今的110年来,经过海内外几代甲骨学家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开拓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具有严密规律、丰富资料和广泛研究课题的...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等纂修《五经、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次年编成,随后颁之学宫,影响巨大。《四书大全》虽是奉敕之...
国家图书馆作为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在图书馆界如伟岸之泰山,令人心驰神往。支撑着这座殿堂走过百年,并使之与时俱进熠熠生辉者,是一大批卓尔不群的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在我...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国古代典籍编纂史上,有些重要典籍编纂年代的考定,往往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年代断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总集或丛编,由于所涉及的作家作品众...
今年年初,北大收藏一批从海外抢救回归的珍贵西汉竹书,总数达3300多枚。这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其中,专家发现了最全《老子》古本。...
数月前,获悉鄂州市档案史志局点校重刊的清光绪本《武昌县志》已经出版发行,深感此乃嘉惠学林之举,对于鄂州地方文化研究,必定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欣喜之余,立即购回一...
叶景葵(1874-1949),字揆初,号卷盫,别署存晦居士,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藏书家,上海合众图书馆的主要创办人。 叶景葵一生酷爱读书藏书,《小谟觞...
敦煌文献中编号为斯一三三的那卷文书,王重民等六先生《敦煌变文集》(1957,下简称《变文集》)、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1997,下简称《校注》)、项楚《敦煌变文选注》(1990,又见...
宋代《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以下简称《秘目》)是今存最早的国家藏书目录之一,明清以后仅有几个抄本流传,多数学者无缘获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叶德辉据丁丙迟云...
《皖人书录》和《安徽省馆藏皖人书目》(下简称《皖目》)是当今反映皖人著述的两部重要目录学之作,以搜罗完备,内容丰富为特色。《皖人书录》由蒋元卿编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八...
《宝文堂书目》是明嘉靖年间晁瑮和其子晁东吴(1532—1554)的藏书目录,子杂类著录了许多小说书目,弥足珍贵,一直是古代小说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胡文焕编辑、万历二十二年(1...
一 《潍坊古籍书目》(下文简称《潍目》)的问世(栗详忠 戴维政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是潍坊古籍整理的重大成果。潍坊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人杰...
毛氏汲古阁以收藏精善宏富而闻名于世。其藏书数量达到高峰时,是在毛晋时代。据荥阳悔道人(郑德懋)《汲古阁主人小传》称,毛晋藏书有84000册。但遗憾的是,毛晋并未留下收藏...
《滹南遗老集》的作者是金代的王若虚。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晚年又号滹南遗老,真定稿城(今河北藁城)人。他很早就表现出异常的禀赋:“幼颖悟,若夙昔在文字间者”...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但人们往往只注意古代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古代日本在积极吸收中国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客观上为中国及...
一部好的书目不仅需要实用性,更需创新性。晚清出现的《书目答问》[1]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近百年来,《书目答问》一直被认作为读古书,治旧学的工具。钱钟书主编的《中国近...
在第五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于6月11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厅开展。西文善本第一次作为国家珍贵古籍...
乔治忠先生编纂的《清文前编》历经寒暑,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对清朝入关前文献搜集整理的一项重要成果。 一、清朝入关前文献概况 清朝于17世纪初兴起于辽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