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顺天府志》,号为孤本,清史专家阎崇年教授精心校点,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今因某人物而查阅卷七,偶发现一些差错,兹为指出,以备修订时参考。 1.第374页:“且以上信任之,专谤言遂作……”信任之专,谓对某人之信任胜于他人,如《宋史·张孝祥传》:“信任之专,非特安石。”《元史·搠思监传》:“朕 以信任之专,失于究察。”所以此处应标点为:“且以上信任之专,谤言遂作……” 2.第382页:万历己丑科进士:通州蔡成已。以字义推之,“成已”误,当为“成己”。《杭州志》载:蔡成己,北通州人,万历十九年任,当为一人。 3.第423页:“抽矢射佛寺俘图”,佛塔,通作“浮图”,“俘图”或释文之误。 4.第423页:“世杰抑天呼曰”,“抑天”,显为“仰天”之误,亦释文错误。 5.第426页:“日以天下事为已忧。”应为“为己忧”,与第382页错讹同。 6.第428页:“吾家世受国思,惟一死可报。”“思”乃“恩”之误。“世受国恩”,古来多见,无须举例。 7.第428页:子愿同死,对父曰:“大人为臣死,忠;儿为子死,孝!”语意非谓父亲作为臣子而死,落忠臣之名,自己随父而死,落孝子之名。而是说,父亲死于忠,则自己当死于孝,该处应标点为:“大人为臣,死忠;儿为子,死孝。”《明季北略》即有“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和“死忠死孝”语。 8.第429页:“城陷语妻杨氏曰:‘勇不能拒义,难受辱。’”于某语妻之言,意为:就勇而言,我不能拒敌。就义而言,则绝不能受辱。是决心一死的意思,故自缢而死。所以,该处应标点为:“城陷,语妻杨氏曰:‘勇不能拒,义难受辱。’” 9.第429页:“与寇遇于胭脂关下,直前摶之。”“摶之”释文有误,应为“搏之”,即与贼寇搏杀。 10.第432页:“始历州郡,从事所在称职归。光武平河北,破刘永,击苏茂……”州郡从事,官职。其人后归刘秀,故同页又有“将兵从光武”语。此处应标点为:“始历州郡从事,所在称职。归光武,平河北,破刘永,击苏茂……” 11.第441页:“时傜贼为乱”、“傜皆痛哭”。猺,古时指西南少数民族,原书不误,不当皆改为“傜”。 12.第441页:“廷杖几毙,犹极言不已。”几毙,几乎死去。几,繁体应为“幾”。几,乃“几案”之“几”。两字读音不同。若原书错为“几”,当依第448页“幾死”,校改为“幾毙”。 13.第443页:“境内有驚,提兵转战八昼夜,敌乃遁。”“有驚”,应为“有警”,两字因形近而致误。 14.第482页、486页、487页等处“鳴呼”,显为“嗚呼”之误。出现此类校对差错,太不应该。 15.第483页:“由斯以观,即谓继盛,至今存可也!”该句意思是说,旌表其忠鲠,则杨继盛虽死犹生,故“继盛”下之逗点应去,标点为:“由斯以观,即谓继盛至今存可也。” 16.第485页:“顾见陵侧,有土一坏,即承恩墓也……”校点者以“坏”为误,而改为“抔”。实则“坏”不误,坏,土丘,一坏,一个土丘或一堆土。一抔,一掬,极言其少。皇帝谕祭忠烈,乃极庄重之事,故云“一坏”,而绝不会用“一抔”。“一坏”之例,如陈兰甫《八声甘州·朝云墓》“只一坏香冢,占取小林峦”。又今人李永镇《谒孝陵》:“金陵王气郁崔巍,异代河山土一坏。” 17.第485页:“谥义危身,奉上險不辭難,曰‘忠’。”应标点为:“谥义:危身奉上,險不辭難,曰‘忠’。”古之谥法,《逸周书·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故古籍中多见“危身奉上曰忠”语。《明史·张璁传》:“帝取危身奉上之义,特谥文忠。” 原载:《中华读书报》2010-03-3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