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潍坊古籍书目》刍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范春义 曹广华 参加讨论

    
    《潍坊古籍书目》(下文简称《潍目》)的问世(栗详忠 戴维政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2006年12月),是潍坊古籍整理的重大成果。潍坊有着久远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俊彦辈出。前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日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古籍长期被束之高阁,严重影响了其价值的发挥。人们甚至连基本的家底都摸不清楚,既不便于使用,也不利于保护。《潍目》的问世,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一,《潍目》收录内容比较全面。全书共收录了七家公共图书馆,八家博物馆(或文管所),以及潍坊学院图书馆的3450种古籍,外加昌邑王伟波私人收藏185种,总计3635种,可以说是蔚为大观,大体上呈现了潍坊古籍的全貌。
    第二,具体古籍著录格式规范,内容非常可靠,提供了丰富的相关信息。该书著录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古籍著录部分)标准进行。在具体书籍下面,详细著录了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版框尺寸、装订形式、行款、版框、版心、鱼尾、牌记、题跋、序、刻工、避讳、藏书印记。由于有章可循,保证了该书著录的规范性。该书实行联合编纂,由各收藏单位完成后再由潍坊市图书馆统一定稿。编写者由于自己拥有所有权,可以从容的对古籍进行细致著录,一切来自目验,保证了该书内容的可靠性,这是其他古籍编目时很难做到的。该目由于著录规范细致,除了便于准确地检索利用外,还提供了丰富的相关信息。试举一例:《四书图考集要》:五卷,(清)张云会辑,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爱古堂刻本,五册(一函),25.5cm,十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收录于诸城市图书馆。而在青州市图书馆则著录为:《四书图考集要》:五卷。(清)张云会辑,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爱古堂刻本,五册(一函), 25.5cm,十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黑鱼尾,文前有序。可以看出,这是同一刊刻机构同一年份的同一部著作,但有细微差别,主要在于每行字数不同。这就提示我们,古代的书商完全可能就同一内容在一年内推出多个版本。所以版本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没有这样严格的著录,类似问题是很难发现的。
    第三,收录时间比较灵活,时间上以1911年为限,符合学界共识。同时,编纂者又灵活掌握,适当收录了一些民国时期的书籍,这从方便读者使用的角度来说很有现实意义。现在民国书籍的价值日益得到收藏界和学术界的重视。原因在于时代渐远,数量日少。而且民国书籍往往酸度太高,时间一久,泛黄变脆,不易保护。清代的刻本不易获得,因此收入较高学术价值的民国影印本古籍更有实际意义。例如:上海世界书局影印的阮元校刻,阮景刻印的《十三经注疏》就很有价值。在空间上,打破了图书馆、博物馆的界限,联合编目,便于完整、清晰地展示一个地区的古籍情况,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严格说来,古籍作为知识载体的书籍特性与其文物特性导致了古籍的内在矛盾。前者决定了古籍的价值在于流通利用,而文物价值决定了要好好保护。所以现在博物馆的做法通常是秘不示人。潍坊市博物馆及其系统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能够支持这一事业,具有开阔的胸襟,开放的眼光,以实际行动为类似单位做出了榜样。
    第四,附录设置合理,便于检索利用。作为工具书,便于检索利用是衡量的重要指标。《潍目》一共设置了图书书名与著者索引作为附录,读者便可按目索书。
    
    
    然而,作为由地方文化管理部门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古籍书目整理,由于经验、专业人员配备,以及成于众手等原因,使得本书还不是很完善,多有酌情可商之处。
    第一,收录对象的问题。《潍目》作为地方古籍的目录,求全无疑是编纂的目的之一。此处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收录了王伟波先生的183种著作,这丰富了该书的收藏量。但是如何具体操作还是可以讨论的。根据收藏主体的不同,古籍目录一般分为官方藏书目录和私人藏书目录,两者界限是很清楚的。但是,作为个人私有财产的古籍与国家收藏的古籍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由藏主自由支配,而后者由于其国有属性保持相对稳定,普通读者利用时情况也是不同的。所以,公藏目录与私家藏书目录泾渭分明。将两者混合编排,缺乏学界共识。如果作为首创,那就应该把更多的私家收藏著录进来,而不应该仅收一家。笔者建议,对于王伟波藏书,《潍目》不妨以附录的形式著录。或者干脆去掉而另编一部更为纯粹的《潍坊私家收藏古籍目录》来容纳类似文献。第二,还有一些高等院校的古籍没有列入该目录。在潍坊教育学院图书馆、潍坊医学院都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古籍,把它们排除在《潍目》之外是没有理由的。当然,协调的难度可能要大一些。
    第二,著录体例方面,《潍目》大的类目设计分为经、史、子、集、丛部,合乎潍坊现存古籍的实际,也符合古籍著录的惯例。但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关于潍坊学院古籍单独立目的问题。潍坊学院作为潍坊的高等学府,在研究潍坊地域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使用者而言,也是潍坊古籍应用的重要主体。但是单独在《潍目》中立目,打破了本书的总体体例,很不协调,似无太大必要。纵观现存古籍书目,无论是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还是新编的,无有此例。而且从数量、质量来说,潍坊学院收藏的古籍也没有太多亮点。孤立来看《潍目》中潍坊学院的古籍著录,还多少像个样子。但是在大的公共图书馆里,《潍目》一般置于工具书栏目内,与《中国丛书综录》、《广录》、上图、北图、国图、南图的大型古籍目录放在一起。读者在检索利用时,读到相关条目很容易进行比较,对于该院藏书质量的感觉可想而知。不妨遵从该书体例,散到文中即可。
    二是各部类下古籍条目的排列问题。《潍目》在凡例中注明各类下按汉语拼音排列,这一点问题很大。古籍目录的编纂不像现在的图书馆目录,除了索引功能,还肩负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使命。就是通过古籍目录的编排,看出学术发展的演变脉络,这是古籍目录不同于今天图书馆目录的重要特点。《潍目》从大的分类来看,是贯彻了这种思想。而根据古籍目录的编纂实践,同一类目下的目录条目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在此原则下,再根据其它标准编排。这样就可以看出某一学术门类的发展大概,而按照拼音排序彻底瓦解了这一功能。以《潍目》经部易类的编排为例。从《汉书·艺文志》开始,《易经》就列在首位,各类阐释著作依次列后,纲举目张,条理清晰。而按照拼音排序,《易经》排在了第18位,为首的竟然是重校本朱熹注《奎壁易经》,母本《奎壁易经》也远在其后。收录的朱熹的19部易类著作,被分割成五部分著录。最惹眼的是史部正史类的条目排列。按照拼音顺序,依次著录为:《北齐书》、《北史》、《陈书》、《纲鉴择言》、《汉书》、《后汉书》、《金史》、《晋书》、《旧唐书》、《旧五代史》、《梁书》、《辽史》、《明史》、《南齐书》、《南史》、《欧阳修五代史记》……,令人莫名其妙。这种音序排列法显然不具有任何合理性。即使从检索的角度而言,文后的两个附录已经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如果全部按照汉语拼音排列而不兼顾学术发展,则四部分类法又根本沒有必要。此项内容还需要根据古代学术的发展实际进行大的调整。
    第三,古籍的归类比较混乱。可能个别编纂人员出于对传统学术的陌生,使本书著录书籍的归类并没有做到名至实归,许多归类存在明显失当之处。例如:1、正史类:《纲鉴择言》,应入编年类。2、法家类:《扬子法言》,应入儒家类。3、道家类:《洞冥记》,应入小说家类。《吕祖注讲金刚心经》,应入释家类。4、总集类:《北海刘氏贡举文集》,应入别集类。《崔东壁集》,根据本书体例应入丛部独撰类。《唐人试律论》,应入诗文评类。5、诗文评:《皇朝骈文总集》,应入总集类。在诗文评类中,收录了大量的非该类著作。传统的诗文评类相当于现在的文学理论及批评,重在理论,不能以有无“评”字为标准。在《潍坊学院图书馆藏古籍目录》中,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例如: 1、易类:《礼记易读》,应入礼类。2、诗类:《得月楼赋》,应入集部。3、杂史:《骈体文钞》,应入总集类。4、术数类:《算法统宗》、《算经十书》,根据本书体例均应入天文算法类。5、杂家类:《〈方言〉疏证》,应入小学类。6、别集:《明诗别裁集》,应入总集类。类似失误还需要进行广泛的调整,上述例证仅为示例之用。在小说归类上,《潍目》新旧两种观念并存,这一点不妨依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的著录方式来处理。
    另外《潍目》个别地方还存在印刷错误:《安丘县志》作者为明代马文炜,同时又著录为清代马文炜,显属讹误。三百八十一页天头提示本页内容为释家类,正文著录的却是小说家类内容。此为细节,亦应重视。
    
    《潍目》编到这种程度确实不易,克服了许多困难,主要有二:一是收藏分散,分散于多个藏书机构。而更大的困难在于这些图书收藏机构隶属多门,有属于图书馆系统的,有属于博物馆系统的,还有属于教育系统的,三者互不隶属。在行政层次上,有县级单位,也有市级单位,统筹协调难度很大。文化局统一组织、协调,各单位鼎力相助,才共襄成盛事。这种操作方式能够打破条块分割的弊端,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大规模的古籍整理而言,由上级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是比较现实的有效的方式,值得借鉴推广。结果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言:“它是我市古籍文献整理的结晶,也是我市第一部古籍联合目录,旨在为了解和利用潍坊的古籍文献资源提供便利。”这一评价是中肯的,目的也达到了。对于潍坊古代地方文化的研究,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看出,《潍目》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还有很大的可完善空间。以上意见仅为个人管见,希望编纂者再修订时酌情予以考虑,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原载:《山东图书馆季刊》2008年0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