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籍历来缺乏索引,所以查检起来十分不便。《说文通检》、《史姓韵编》的问世,开了编撰古籍索引的先河。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为“十三经”...
主持人按语:本篇论文是复旦大学古籍所谈培芳教授对《玉台新咏》版本研究的补充。她得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章培恒教授《玉台新咏》为宫中宠妃“撰录”的见解,同样引人关注...
在《水经注》整理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余年的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近日在中华书局出版了新作《水经注校证》。 《水经注校证》的出版,是陈桥驿教授在《水经注》文本整...
明代是我国方志编修的重要发展时期,留下了大量志书,成为后人研究明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源。明史研究的一些重大成果,往往离不开方志资料的发掘和...
傅维鳞《明书》是纪传体明史,171卷,记述自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300多年的史事。长期以来,《明书》虽被明史研究者所利用,但鲜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者...
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春开馆纂修《四库全书》以来,围绕《四库全书》的纂修历史、《四库全书总目》的讹误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版本等问题,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
《古今图书集成》是我国现存卷帙最多、体例最完备的类书,原名为《古今图书汇编》。清康熙时陈梦雷原辑,雍正命蒋廷锡等重辑,改名为《古今图书集成》。 陈梦雷(1651~1723年)...
《刘子》版本繁复,而孙星衍跋宋本《刘子》最珍贵,它是目前所能见《刘子》的最早刻本,并且经季振宜、孙星衍、黄丕烈等名家鉴定,其价值可想而知。笔者曾赴上海图书馆查看该...
我国的避讳历史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元代无避讳,明、清避讳为甚,凡一切文字、奏章、文移、写刻书籍,遇帝王名讳,必须改字、空字、缺笔或墨圈避之。至清入关后...
《真诰》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教学者陶弘景编撰整理的一部道书。陶弘景(公元456-536),字通明,谥贞白,丹阳秣陵(今南京市)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
一、学者对《要》篇“五正”的研究 在马王堆帛书易传的《要》篇中,有完整的一段话,是孔子在讲完《易》有天道、地道、人道和四时之变后,又讲《易》有君道,其曰: 故胃之《...
蔡正孙(1239—?),字粹然,号蒙斋野逸,又号方寸翁,福建建安人。他是宋末著名诗人及遗民谢枋得在福建时的学生,诗学观及立身出处受到谢氏的强烈影响。蔡正孙在宋亡前去临安...
Ren Zhongmin considered indefinitely that the authorship of Yuefu qunyu is Hu Cunshan, but Sui Shusen refuted him and thought it' s authorless according to one material of " Jia Ben" Lu Gui Bu. In fact, Sui neglected that Lu Gui Bu has vari...
《大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典章制度专史,也是明王朝的行政法典。始修于弘治,校订、刊行于正德,嘉靖间两次续修,万历间重修成定本,再次刊行天下,历时近90年。其纂修时间之长...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古籍数字化的进程。古籍数字化不仅是更有效地保存古籍资源,也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有序化从而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知识内涵,同时也是完善中文网络信...
选定的档案文献经过考订和各种技术加工后,就整体而言,仍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如何将其组成统一的整体,形成一部汇编,这就需要对选定和加工的全部档案文献进行必要的分类和编...
自明末以来,学界一直把《四时宜忌》当作瞿佑著作。北京图书馆藏明佚名辑《居家必备》本之《四时宜忌》即署名瞿佑;清四库馆臣也以为《四时宜忌》为瞿佑所作;清顺治间《说郛...
本文通过对1978~1998年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阐述了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学术观点,并就有关文献定义、属性和文献学学科体系、范围及内容等方面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
《读书杂志》,有清一代的训诂学代表人物王念孙撰,是他继《广雅疏证》之后问世的又一部成为后世经典的训诂专书。该书是对先秦、秦汉时期于子、史、集等方面的古书中词语疑义...
族谱后跋 苏洵②曰:“亲尽则途人。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良可悲已。”又曰:“幸其未至于途人也,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三复此言,愀然③兴叹,此谱之所以作也。”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