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为遗憾,笔者错失了今年端午期间在成都博物馆举办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览。有幸的是,遇见了姜明这篇散文新作《八千年的凝视》,犹如神游了展览现场,听见...
引 言 孟繁华先生多年前曾诊断说中国的“城市文学没有青春”:“90年代以后,当代文学的青春形象逐渐隐退以致面目模糊。青春形象的隐退,是当下文学被关注程度不断跌落的重要原...
作为青年诗人,田凌云完成了很多同代人尚未解决的抒情自觉问题。同时,在抒情自觉的背后,不断审视、追问自我的姿态,也使得田凌云将“我”这一命题从简单的修辞化中解放了出...
作家叶弥的短篇新作《隐居桃花源》,是一篇围绕语言力量与自我存在的作品。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屑,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形形色色的语言逡巡其间,钩织起水墨淡...
敦煌文艺出版社今年初推出武汉作家喻之之的中短篇小说集《忧伤的夏小姐》,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8部。初读小说集《忧伤的夏小姐》时,脑子里面冒出几个印象是:凡...
评论家李伟长有一本题为《人世间多是辜负》的读书随笔集,品读了文学作品中许多的爱情和爱情里许多的“两最终没能变成一”的辜负和遗憾,那些“始于欲望,终于沉默”的爱只有...
十几年前盛可以小说集封面上印着的那句“留一个房间给你用”是女性自我言说的力量图腾,象征着女性在情感和欲望上的自主。当将这句话挪到《建筑伦理学》的乡土社会背景下,却...
《吹沙集》(三卷本)是武汉大学已故哲人萧萐父的文集,亦收有少量的师友评说。今年正值萧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东方出版中心将此前于1991年—2007年由巴蜀书社陆续出版的《吹沙集...
以本人这么多年的文学阅读与创作经历,感觉厘定何谓好作品,或有三个简要的评判标准:一曰丰富的生活信息量,二曰深刻的思想信息量,三曰创新的审美信息量。 这个话题我曾在大...
诗歌的来源从来都是诗人的身体存放地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物理空间的机械反映,而是经由物理空间到达心理再至心性的主体能动的反映。卢山诗风之变在于他的物理空间发生了几乎...
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开始,鼠就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一方面,由于其窃取粮食的本性,使得人们总是要想方设法除鼠务尽;另一方面,人们却总是讲述着关于鼠的传奇故事,无...
《一子厂闲话》是一本向文坛大家致敬的随笔集,是一本向文学敞开心扉的真诚之作。关于书名,可以作以下理解:“子”是人,“厂”与“庵”音同义亦同,“一子厂”就是一个人的...
我因频繁走访乡村振兴一线,与大海结缘、熟络。作为一位多文体创作颇具规模的作家,他却很少对我谈及文学。后来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我缺乏文学造诣,因为偶见大海与文学博士袁...
《汪曾祺1000事》,是一本非常另类的作家传记。这部作品有些像年谱长编,但又比年谱丰富,有色彩和声音。这部书的写作,与中国当下的阅读氛围格外地协调,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一 这是一本追忆的书,一本悼亡的书;这是一本情感炽热的书,一本思索冷峻的书。这本书是小开本,用的是轻型纸,拿在手里很轻;这本书浸满泪水和心血,捧在手上很重。 这是一...
万川归,从字面上理解,是人生如百川到海,总有归处;从文本来理解,可能指出了万风和、丁恩川与归霞所代表的不同人生的殊途而同归。整体而言,《万川归》首先是关注世俗日常...
与近几年文坛上热烈讨论的新东北作家群、东北文艺复兴每每谈及的作家作品不同,《霍林河的女人》有另一种味道。这不仅在于小说对当下东北农村经验的文学提炼,更在于作家凝视...
1925年,鲁迅先生创作了回忆性散文诗《风筝》。作者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联想到儿时踏扁弟弟风筝的往事,既有悔不当初的自我忏悔,也有面对弟弟“全然忘却”的“惊异和悲哀”...
《灼日》是当代中国美术大家冯远先生的自传,既是他的个人史,也是一部艺术史。当我们透过文字与那些过往岁月不期而遇,仿佛穿越历史的烟尘,看到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滚滚洪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