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小海:在夜空回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小海 参加讨论


    黄礼孩的诗集《谁跑得比闪电还快》,被归纳在命名为“借镜”、“如镜”、“越镜”、“造镜”、“临镜”和“海镜”等六个有意味的“镜框”中。细细读来,他的诗歌,呈现的是一种存在于对话关系中的互文性。其中,有两个突出的主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题赠中外诗友的酬答诗,一是诗人的心灵漫游集。这种互文性不仅是指文本本身由格但斯克大学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以波兰文和中文联合出版,还指涉两个主题之间存在的内在互文关系。
    题赠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的三首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相信影子和影子的影子”的互文性对话镜像,一种“能否将痛苦转化为美”(《黄昏,入光孝寺——给扎加耶夫斯基》)的生活与诗歌的互文性命题。这种互文性其本质就是对话:“你说起去年对中国的访问/你体内的镜子映照出了山川人物/哲学的咖啡冒出来了东方的热气”(《与扎加耶夫斯基共进早餐》),一种存在于东方与西方诗人之间对话关系中的奇特互文镜像,这种对话文本也可以在两种语言中彼此转换:“诗歌没有边界,你的波兰文译成中文/我的母语,它幸运地被译成波兰文/被你朗读——”(《木兰花必是美的——致扎加耶夫斯基先生》)。
    在吟游诗中,诗人寓心灵于自然山水之中,诗人游历的每一处风景无不呈现内心大海般“永恒的澎湃”(《情非所愿的沉默》)。来自大海故乡的诗人,习惯了以大海为邻,以大海廓清胸襟,从而得窥诗人另一重内心的镜像:“一个人携带的地中海,越来越辽阔/我推开迷途,试着给飞鸟喂食内心的彩虹”(《给飞鸟喂食内心的彩虹》),也有“一匹马的泪水滴在海里/像一朵花饲养了深渊”(《一匹马亲吻大海》)的戏剧化切换,来对应灵魂的深创与悲悯。“我听到大海/被火焰不断传唱/呵,是什么让我变得如此激动”(《传唱》),这一刻也恰如大海在里尔克心中的“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诗人与时代的关系,是诗论者喜闻乐见的一个话题。虽然苏珊·桑塔格曾呼吁:“每个时代都应该为自己重新启动一项精神性计划。”在这个时代,重启精神性计划的前提首先是要寻呼自我和唤醒沉睡的心灵。诗人需要在静寂中不断完成和自我的对话,哪怕身处虚无之境:“今天早上,我没有草本可以修剪/不存在的花园,在梦里也找不到门。”“一路上,没有人与我谈天气/在一滴水里,我独自一个人被天空照见”(《独自一个人》)。曾有一种声音,比如说 “诗歌只关涉自我”,但是自我到底是什么?诗歌的自我实现又意味着什么?我想除了已经证道觉悟者,凡夫俗子的自我总是呈现“在路上”的状态,自我的本质也许就是永远难以抵达的自身,作品似乎永无主人,只回应那个“闪电”般迅速消逝中的自己。
    “在雷州半岛最南端,大海原来是一头老虎/把自己添入黄昏的翼中,它要到更远的海岸去”(《留下夜晚细微的回响》)。是的,从家乡雷州半岛徐闻出发的黄礼孩,作为诗人、诗歌出版人、诗歌奖创办人,多重身份,让他早已如虎添翼,虽然他谦称留下的只是“夜晚细微的回响”,但这回响将久久回荡在诗歌的领空。
    (《谁跑得比闪电还快》黄礼孩/著,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