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隐居桃花源》:在语言中觅得心灵桃源

http://www.newdu.com 2024-09-02 文学报 林伊雯 参加讨论

    

作家叶弥的短篇新作《隐居桃花源》,是一篇围绕语言力量与自我存在的作品。故事始于绵密细雨间的家庭琐屑,终于心灵顿悟后的豁然开朗,形形色色的语言逡巡其间,钩织起水墨淡雅中的心流蝶变。
    小说的核心落脚点在于“语言”和“自我”,并由此衍伸出多层对照关系。层叠的多元并举仿若山野间拂动竹林的熏风,也恰似晴夜里留恋明月的云絮,相互间并不截然对立,而成遥相呼应的互动态势。两大个性迥异的花卉成为矛盾对立统一的象征:清高孤傲的梅花意味着苦寒,老大哥等世俗朋友们以梅花劝诫戒毒归来的张耀奇,要求他对腊梅敬而远之,磨去身上的尖刺,即摘除强烈的自我意识,投身庸常的现实生活;感情上果断抽身的王丽丽便是转瞬即逝的梅香,片刻的语言交汇依旧停留在陌生的维度。恬淡盛放的桃花则是喜庆的使者,它们引出“桃花里”大智若愚的两位老妪,送来解救自我、疏导性灵的一剂良方。与此同时,桃花源弄堂里的素心腊梅流溢芬芳,或许正印证着着两种生活态度在更为高远的人生境界上悄然合一。
    以个体故事为切口,推溯演进语言的辩证功效,是小说情节延展的基本方法。一方面,主人公张耀奇长期囿于语言构筑的囹圄之中。他的梦想被剥夺,他的自我被压抑,他受“听话”的规训而终于失却自己本真的言语,因此愈发沉默脆弱,浸没在浪潮般反复起落、模塑每一个人的社会语境里。另一方面,小说借张耀奇潜意识中勃发的情感倾向,揭露儿童纯真散漫,他天然亲近两位老妪,正因她们的话语如孩童一般纯粹,无高尚低下,无令行禁止。事实上,身处错综社会关系中的我们,也长久地背负着语言的重担,对人云亦云中个体的“失声”“失语”习以为常。“桃花里”的张耀奇短暂逃离俗世目光,在背离社会常规的呼喊中首次发掘人生的意义,这一挣脱与冲破具有浓重的隐喻色彩。
    社会语言裹挟中的人们将坠入焦虑防备的涡旋,自我意识的泯灭令他们跋涉在混沌的泥淖,便如莎士比亚《麦克白》中所袒露的一般,人生是一个愚者所讲述的故事,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喧嚷尘世名来利往,话语的泡沫层层堆叠,在阳光下映射着斑斓的色彩,而泡沫破碎后唯余茫然若失的空幻。
    何谓桃源?《隐居桃花源》中呈现了一种“身在无间,心在桃源”的生存范式,以此传达对现代社会语言功用和自我意识的深切关照:若我们尽力葆有独立精神,敢于诚挚地说出心中所思所想,不论置身何处,心中自有桃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