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出版之际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近期已由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为上下两册,这套书是在石鸥教授个人30余年全力收集散落在民间的1万余册中小学教科书的基础上,协同我们教科书研究团队,历经8年多积学渐思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该书采取系统分析和重点深入研究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以时间发展为脉络,动态、系统、实证地阐明鸦片战争至今教科书编辑出版的时代背景、编审制度、主要机构、编撰群体、内容概要、形式体例等方面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发展的特点,以期探求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近现代教科书是一个随着“历史的视界”的拓展而需要不断解读的主题,其发展经历过艰难的移植、激烈的碰撞及其更多别具匠心的创造。《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上册)论述了1840-1949年教科书发展过程,有“国门开放与西学教科书之引进(1840-1896)、中国近现代教科书之开端(1897-1911)、中国现代教科书之定型(1912-1927)、教科书审定制度的确立和特色教科书(1903-1927)、教科书的模式化时期(1927-1937)、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教科书(1937-1949)、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教科书(1927-1949)”七章。《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下册)论述了1949-2010年教科书发展过程,有“新中国初期的教科书(1949-1957)、教科书的放权探索与品质提升(1958-1966)、新中国教科书之变异(1966-1976)、教科书的恢复与发展(1976-1986)、教科书多样化的制度启动与实践探索(1986-2000)、教科书的繁荣发展时期(2000-2010)、少数民族文字教科书的发展”七章。 作为本书的作者之一,在每一次小心翼翼的翻阅已经泛黄、薄脆的近现代中小学教科书时,笔者常常惊叹于其荟萃如此众多社会精英与学界名流,震撼于其从形式到内容对儿童生活与儿童心理的关注,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创新和对现代文明之汲汲以求,从《国文》到《国语》到《语文》、从《修身》到《公民》到《社会》、从《格致》到《理科》到《科学》……一行行文字、一幅幅插图甚至一个个术语符号,为我们拾起悠长岁月中一段远去的记忆。穿越岁月的风雨、动荡、喧嚣与浮华,这些教科书以相对凝定的视角,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希望与梦想,有目的传承和嬗递不同价值取向的知识,标示出对特定生活世界的文化的深邃反省、思索和忠实记录。 任何形式的聚焦,都是为了凸显历史场景中不同社会生活历程、人物的生存状态,勾勒出悠长岁月中民众记忆里的中国社会图景。我们试图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寻找沟通的津梁,在“史”与“论”之间、在承传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学术支点。一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究竟怎样实现从沉沦到复兴的伟业,《中国近现代教科书史》让教科书自己述说不同时代一些行将远去的信息,一些昭示和影响了后人的言行和思想,展示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人生理想及时代希望,探寻教科书变革的动因和她完整的历史。 虽然时代的不断变迁决定了中心与边缘、强势与弱势,为凸显教科书编撰者群体作为时代卓尔不群的知识分子“会通以求超胜”的漫漫求索,我们对于教科书作者的求学背景、文化品质、有代表性的教科书课文形式内容等进行了较为详尽分析,以鲜活的教科书文本还原历史现场,希望教科书研究见人、见事、见物,希望为当今教科书的发展提供固有的学术平台、使其能够逻辑继续,希望全社会关注教科书这一文本的生命力,不断为培养现代人做贡献。(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吴小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