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浅谈汉语史研究中三重证据法之运用——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简帛医方中的“冶”“饍”研究为例(6)


    关于以上各例中的“冶”,学界众说纷纭,尚未有确诂。
    一说,“冶”乃“治”之讹字。理由是出土文献中的“燔冶”,传世文献亦作“燔治”。《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巳。”而后代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缪刺第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九二“针灸”、明朱橚《普济方》卷四二三“针灸门”、张介宾《类经》卷二十“针刺类”清徐大椿《兰台轨范》卷二“风”均引作“燔治”。④
    诚然,在古文献中(包括出土文献),“冫”字偏旁每与“氵”字偏旁相讹。如:《水经注》卷十六“沮水”:“郑渠又东,径舍车宫南,绝冶谷水。”杨守敬疏:“冶讹作治。《笺》曰:‘……赵改治作冶。冶谷水详《渭水注》。”[3]1457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第三章“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构件研究”第二节“碑刻异体字典型构件举例”:“3.‘冫’变‘氵’:‘冫’小篆作仌,与水有联系而又差别较大,加点变成‘氵’。‘冰’,《爨宝子碑》作 ,《李伯钦墓志》作 。‘凝’与‘冰’本异体,后来文字内部调整,以‘冰’代‘仌’字,凝结义专用‘凝’字。碑刻构件‘冫’变成‘氵’,《赵宽墓碑》作凝,《吊比干文》作凝,《元愿平妻王氏墓志》作凝,成为通行字。汉魏六朝碑刻‘凝’字130例,作‘凝’只有14例,其余都作凝。”[4]310又: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构件‘氵、冫’形近义通,‘治’又作‘冶’,与陶冶之‘冶’成为同形字。”所举石刻文献有东魏武定八年(550)二月八日“昙□、昙朗造像记”(0896);东魏武定元年(543)十月二八日“房兰和墓记”(1382);北魏正光三年(522)十一月九日“贾良造像记残石”(1280)“治”均写作“冶”。[5]1216又《碑别字新编》:“治,《魏凉州刺史元维墓志》作‘冶’。”[6]68
    所以说出土医方中的“冶”和传世医方中“治”互讹是完全可能的。但非“治”讹为“冶”,而应是“冶”讹为“治”。因为在古汉语中,“治”乃一泛义动词,大至治天下、治国、治家、治业,治学、小至治田、治病、治装,几无不可。但用在几味中药材前后,表示一种炮制方法,却意义太泛而不切(同样场合,多是“捣”“舂”“煮”“煎”“渍”等一些具体炮制方法)。
    二说,认为作“冶”不误,其义可根据不同语境,作不同解释:如训“捣”、训“磨”、训“粉末(名词)”[7],这种随文作释的方法亦不可取。
    三说,亦认为作“冶”不误,并根据诸多用例的排比归纳,认为“冶”乃“碎”“捣”之义。是将相关药物捣碎。如日本《医心方》中,即以日语“碎”“捣”相训。而《马王堆汉墓帛书【肆】·五十二病方》:“即以赤荅一斗并,复冶”下,整理小组注:“冶,《医心方》卷二十二引《集验方》:‘已冶艾叶一莒’,冶字日文训为碎。帛书医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同样意义的冶字,也见于《流沙坠简》和《武威汉代医简》。”于《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杂禁方》下整理小组注:“《医心方》卷十四引《僧深方》:‘冶下筛’,冶字日文训释为捣。”可见整理小组基本上也是因循前说。将“冶”训为“捣”“碎”,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似可说通。然《说文·仌部》:“冶,销也。”本义乃“熔炼金属”,引申可指“铸造工”“熔炉”“冶金场所”等义(另外就是通假为“艳”,表“妖艳、美丽”义)。“冶”之“捣”“碎”义从何而来,理据何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