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翻译需要另类“叛逆”——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书名为例

翻译需要另类“叛逆”
——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书名为例
胡百华
    1  前言
    “叛逆”就是不忠,翻译时对原文未能忠实,当然是叛逆,这类的叛逆大多是出於我辈低能、愚昧或粗心;还有一种“叛逆”是有心的 (当然也可能出於低能、愚昧和粗心),这在翻译界已成习惯或已建立一些传统的情况中,有时可以找到证据,这类的“叛逆”似乎有其需要。1 下面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代表着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等几个中英文的译名为例子,作些说明,向众多读者和专家请教。因为翻译虽然不能免於“叛逆”,而“叛逆”之是否得逞,则端视大家是否愿意接受。
    2  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
    翻译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直译,一是意译。那麽,德文这一书名翻译到英文的 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Representation,是既用直译也用意译,而翻译成中文 (例如“作为意志与观念/表象的世界”),则全用意译。
    上面这一德文书名翻译为英文书名,除了 Vorstellung 一词以外,可说全是直译的 (音译、借形和同源语言之间的转写都是直译的手段);直译的词在表达原意上,都似乎不成问题,唯一未按照直译的用语 Vorstellung,在表意上就似乎不能尽如人意,这从表面意义迥然不同的“Idea (观念)”和“Representation (表象)”的互用,可以看出端倪。翻查德文字典,这两个含义都见於 Vorstellung,个人所得的印象是,Idea (观念) 的译法出现较早,Representation (表象) 的译法较迟,後一翻译既有其需要 (或许可以说更妥),就可能意味已出现两次反叛:Representation 之企图取代 Idea,是第一次反叛,Idea 则在开始就未能完全忠於 Vorstellung。
    这本书的英文译名,叛逆行为就仅限於一个词;但中文译名,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叛逆行为;笔者在浏览 (也正在试笔如何翻译) 叔本华的一些着作之余,愈来愈觉得我们的中文翻译界,对於一些基本外词 (例如“as”) 的翻译,似乎还留有商榷余地,另外则是未能把一些特别外来词 (例如叔本华着作的“Will”),处理得不让人误解。
    3  基本外词的翻译问题
    首先看“as”的翻译,大家都似乎倾向於译做“作为”。但“作为”在这里 (例如在本文副标题中) 的用法,可能有两个毛病,一是不像中文2,二是作用模糊,几乎没有什麽意义,而又弄得结构累赘,所以在翻译这个书名时,许多人根本就把“as”的含义略去 (试比较这书的其他几个中文名称:意志与观念世界 [陈晓南1969],观念世界与意志世界 [刘大悲1972],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张尚德1972/林建国1974、89/刘大悲1976])3。这个书名翻译的方式虽然如此不同,但仍然完全是把它当做一般的名词短语处理;个人目前有一个看法,就是这类结构作为书名或论题之时,它也许还能接受其他的中文表达方式。
    就本文到此为止所列出的诸多书名 (实际上是论题),如果用“A、B、C、+”来分别代表“世界、意志、表象/观念、与/和”,它们可以归纳为四个模式,这就是“作为 B+C 的 A”,“B+CA”,“CA+BA (=BA+CA)”,“B+C 的 A”;这些模式的实际用法分别见於上一段的说明,都各有其特点,都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具见匠心的。不过,这一英语语式 (N as N2 [+N3……]) 用作论题时 (这里 N 代表名词,N 加後附数字表示不同的名词),它至少合乎中文常见的四类论题形式。在这里,我们拟用两个时常听到的英文题目(例如,Deng Xiaoping as a Young Student [in France]/The Human Body as Flesh and Blood),试以一些中文的语式来演绎。甲:青年学生邓小平/血肉人体 (相当於上段所列译名“意志与观念世界”);乙:留学法国之青年邓小平/血肉之驱 (相当於上段所列译名“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以及近日在香港上映的电视剧集名“少年英雄之洪文定”);丙:青年学生邓小平之与法国/人体之为血肉;丁:青年学生邓小平在法国/人体与血肉 (後者相当於上段所列译名“观念世界与意志世界”)。当然,在这些标题最前面,中文还可以很方便加上“论/谈”等类似的字。简单的说,目前中文翻译 as 这个词的用法,似乎仅限於沿用甲类和乙类、以及创新的“ 作为 N2 (+ N3) 的 N ”的手段,而跟西文结构比较接近、具有相当可取性的丙类和丁类 (例如把叔本华书名译为“世界之为意志和表象”),却被忽视,未免可惜。
    个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似乎可考虑采用 as“作为”在英文的用法,即把叔本华这本书的书名直接译为“世界作为意志和表象”,让中文语式的结构和意义完全符合西文。这类用法乍看可能很“怪”。4
    4  特别用语的翻译问题
    再看“Will”的翻译,这个外词的中译还会有问题吗?尼釆提出过大家熟知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 理论5,叔本华本人更是早就有“求生意志 (will-to-live)”的说法 (见 Payne 译  <WW&R>卷2第28章篇名),把“Will”翻译为“意志”是错不了的。但如果考虑到该书内涵,这个书名所含的两个对当的名词 (Will 和 Representation),实际上就是指“真实的”世界 (物自身),“现象的”世界 (表象)6。换句话说,叔本华沿用的“Wille (或 Will)”,是指人的本质,他假定并力图证明 will 是所有生物甚至无生物的本质,will 就是人们长期探索而屡寻不获的物自身,即一切事物深藏的内部实体与奥秘的本质7,但中文不幸把这个术语译为“意志”,因为中文的“意志”是大家熟之能详的一种心理状态,是相当流行的一般用语,而且字义和词义一致,含义非常明显。把叔本华所用的 will 译为“意志”,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让人莫名其妙,因为所说并非所指,一是让人容易误解,不信,可以参考北京一书局邀请来为叔本华选集《生存空虚说》写序的方 家,就“意志”的含义和用法所提出的评论:
    “以上,就是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最简约的概括。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它给哲学史带来的唯一‘贡献’就是:把世界本体看成一种神秘而又盲目的意志;……
    “叔本华的这个‘贡献’是独特的,但也是荒谬的。因为意志原本不是一个哲学范畴,只是人类特有的一个心理现象。意志是人对待客观世界的一种态度,是人们自觉的、朝向一定目标的随意行动。它是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同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道德、伦理、政治诸观念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有理性因素的介入。正因如此,意志作为一种生理 ──  心理机能,只存在於人类之中。即使在比较高级的动物那里,由於缺乏概念、推理、判断等理性因素,也不存在着真正的意志活动。动物尚且如此,那就不必再说植物和无生物了。”8
    这种误解是严重的。说简单一些,这位先生对“Will”发生的误解,完全是翻译界一向把叔本华的“Wille”,翻译为“意志”所造成的。这也就是笔者要写这篇文章,想“叛逆”和“犯忌”的缘故。按照叔本华的哲学观点,Wille 是与“表象”相对的一种本质,在中文似乎可称为“心性”9;如果要用一个词含盖“will”在哲学上的诸多意义 (“意志”只是其中一个意义),也许有需要考虑译为“唯尔”。10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