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句法语义学 >

固化短语“这样一来”的功能与用法①(8)


    
    从清代开始“第一来、第二来”的用例消失。此外“来”与其他词语共同构成成套连词,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一二”后面的“来”是个衬字。例如: 
    
    此外,“一来……二来……”中的“来”很多情况下可以删除而不改变句子意思,只是有“来”语气舒缓些,且适宜于口语表达。也就是说,“一来……二来……”中“来”可有可无。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来”为衬字的观点。 
    六、不同指示代词与“一来"组配的差异 
    不同的指示代词与“一来”都能结合,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主要是“这”系的比“那”系的更为常用,“如此”则居中。详见下表1:
    
    王凤兰、方清明(2015)认为“这样”是名词性代词,指代事物、行为或者事件的能力强于“这么”;“这么”是副词性代词,其指代性质、状态、程度的能力强于“这样”;由于“这样一来”大多数指代行为或事件,因此出现频率高于“这么一来”。我们认为,使用频率的差别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系指示代词的使用频率本来就远远高于“那”系的(徐丹1988,曹秀玲2000,石毓智1997,杨玉玲2006、2007)。而且“这样一来”中的指示代词在语义上回指上文,而根据杨玉玲(2007),“这么”和“那么”的超句回指频率悬殊,“这么”的超句回指是主流用法,占其全部用例的68.2%,而“那么”的超句回指仅占其全部用例的6.4%。二是韵律的因素,根据吴为善(2003),汉语节律中音步长度如果是三音节,为满足节律自然和谐的要求,应采用【2#1】模式,而单音节指示代词构成的“这一来”“那一来"的模式是【1#2】,所以使用受限。在表达功能上,由“那”系构成的“那样一来”“那么一来”和“那一来”引导的Y句段倾向于表达未然的、虚拟的事物;在句法形式上Y句段中往往出现“可能”“将”“只怕”“就……了”等表非现实情形的词语,或者出现设问句。而由“这”系指示代词构成的“这样一来”引导的Y句段倾向于表达现实的、巳然的事物。这与“这”系词和“那”系词近指和远指、现实和虚拟的对立似乎是相对应的。但是各个指示代词构成的“这样一来”的关联功能和语篇功能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在我们收集到的语料中用不同的指示代词互相替换,句子都能接受,意义也没改变。这也说明,“那”系短语倾向于表达未然、虚拟是相对的,因为表达者可以将指称对象在心理距离上“推远”或“拉近”。(王灿龙2004) 
    七、结论 
    “一来”出现在“这样”之后,语义上由词汇意义向语法意义转变;语法上从句法成分向语篇连接成分乃至于话题标记转变。在通过隐喻实现“来”的虚化后,“一来”通过语境吸收途径实现语法化。但是,上述由实而虚、由句法功能到语篇和话题功能的转换并不彻底,“一来”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一个功能成分,其意义及句法功能在一些情形下还保留着。 
    “这样一来”中的“一来”与连词“一来”是不一样的结构,这不仅表现在两者之间表示的语义关系不一样’而且表现在两者中的“一”和“来”的性质都不一样,而连词“一来”的“来”作为衬字的性质则有力证明“这样一来”中的“一来”与连词“一来”属于不相关的语法单位。 
    注    释: 
    ①本文例句来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为节省篇幅,除古代汉语用例外不具体标明出处。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阅《汉语学习》2015年06月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