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之争新解读:转喻论(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50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 王寅 参加讨论
4.结语 西方哲学家围绕“意义”的定义提出了约二十种理论(王寅 2001),其中影响最大,时间持续最久的当数“指称论”,认为词语的意义来自于其所指称的对象,或其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正好与语言哲学的主旨相吻合,从而在语言哲学界展开了“意义之意义”的争论。以Frege、Russell、Wittgenstein、Searle等为代表的一方基于语义学理论认为“专名兼有外延和内涵”;以Strawson、Dummett、Kripke、Putnam等为代表的另一方基于语用学理论认为“专名只有外延而无内涵”。笔者认为,他们的争论与“盲人摸象”的现象相差无几,仅触及了意义之整体的某一部分,可用“命名转喻论”为其做出统一解释:人们不仅在给事物起名称时择其一特征而命名,且以其指代整个事物,人们在围绕“名称”内涵与外延所展开的讨论中,同样也基于“转喻机制”,因为内涵与外延都是一个对象的属性,若仅用其中之一(舍其中之一)来解释意义理论,就有了“部分代整体”的转喻性特征。 注 释: ①有时,说话人说I时以拇指自指,说You时以食指指对方,这是最生动的“直指”。 ②Putnam一生思想多变,主要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外部实在论(1950s-1970s中)、内部实在论(1970s后-1990s初)、自然实在论(1990s初-至今),参见黄颂杰(2002:857-858)。 (本文参考文献请参阅《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46卷第5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英汉属格语的句法可及性
- 下一篇:包含副词“也”的并列复句句式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