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西汇通中的当代意识与学术创新——2017年文艺学学科概况及其发展态势(5)

http://www.newdu.com 2019-06-27 《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 李永胜 参加讨论

    五、美学研究中的中西汇通、跨学科整合与当代意识
    2017年的美学研究成果更多,而且各领域分布均匀,单从数量上看,中国美学研究(含中国现当代美学)的论文要远远多于西方美学研究论文,这也说明中国学者在这一年更加关注中国的美学问题。另外,2017年的美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1.美学对社会现实的关切。随着消费社会和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美学对于一些问题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注。高建平认为,“消费的无限膨胀和媒介科幻主义,都是发展中迷航的表现”,(75)艺术恰恰可以成为此“迷航”的解毒剂,对“崇高”的呼唤便是有效路径之一。与高建平文章相呼应,金元浦认为崇高、壮美等高尚的美学范畴正在走向再度兴盛,这标志着审丑时代的终结和传统美学精神的重张。(76)刘方喜则对经济社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使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日趋融合的当代物联网生产方式,宣告西方传统美学范式的式微和马克思美学范式的复兴”,他认为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范式就是“审美分享主义”。(77)潘知常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及其理论倡导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只是一种审美与艺术的自我放逐……不但没有解决美学所面对的虚无主义的内在焦虑,反而加剧了这一焦虑”。(78)在潘知常看来,“要走出这一美学困局,则必须重构日常生活,重构审美与艺术,以审美与艺术作为日常生活的救赎”。(79)
    2.美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与理论创新。2017年的美学研究有着几个跨学科倾向,如对于政治美学、“别现代”美学等的讨论,其中也可以看到学者理论创新的愿望。
    第一,政治美学的升温。张法对“政治美学”的源流进行了追溯,并指出了政治美学在当代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张法看来,当下的政治美学如果想得到复兴,必须同时吸取其他三种美学类型(艺术美学、商业美学和人类学美学)的积极因素并和它们共生、共进,如此才能实现美学的政治目的。(80)余开亮认为进行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研究,“既要确保审美与政治自身是合乎人性的,又要确保审美与政治的关联是内在统一的”。(81)段吉方对于政治美学的兴起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其目的是将那种学理和思辨层面的美学真正转化为文化的批判力量和理论的建构策略”。(82)同样,梁玉水对政治美学也有着乐观的期待,他认为“政治美学的转向或美学的政治转向,其要义是让美学重返公共空间,重塑美学的政治化维度,参与人类现代性发展和社会综合治理,推动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世界的历史进程”。(83)张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谈政治美学。在他看来,政治美学不仅是美学的原初形式,而且是美学发展的未来。他认为马克思的“自由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政治美学能够走向繁荣的依据和原则。(84)
    第二,“别现代”理论与美学。“别现代”理论是王建疆于2014年提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该理论针对西方现代、后现代理论,指出了中国社会现状的时间、空间特征。该理论提出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定的讨论。王建疆对其“别现代”理论及其在国内外引发的争论进行了简要介绍,他认为他的“别现代”理论“是中国美学创新的一个新视域和一条新路径,如果深入下去,很有可能实现理论的原创”。(85)斯洛文尼亚学者恩斯特·曾科认为“王建疆提出的‘别现代’及其时间空间化概念是一个很切合实际的理论,既不是西方理论的延伸,也不是西方理论的运用,而是基于对中国当代现实的考量”,(86)且认为这种理论的提出有助于中西美学展开平等对话,并在对话中构建中国自己的理论。美国学者基顿·韦恩认为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应该呼唤中国当代的理论创新,他认为王建疆的“别现代”理论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87)我国学者王洪岳则持有不同意见,他反对美学上的“主义建构”。(88)
    3.中西比较的视野。2017年的美学研究也体现了中西汇通及对话的特点。曾繁仁认为中国当代及未来的生态美学的构建必须以中西对话为基础。(89)姚文放将王艮的“尊身论”同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作了比较,他认为王艮的“尊身论”可以支持舒斯特曼的一些理论,在某些方面还有超越舒斯特曼之处,显现了极其丰富的当代价值。(90)彭锋对西方的“内在感官”说做了系统梳理,他认为内在感官理论和中国传统的艺术心灵论有许多相似性,重提“内在感官”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中西美学的理解。(91)刘旭光认为“体验”这个当代美学概念就是在中西美学的汇通中产生的,因此它既具有西方美学层面的含义,又具有中国传统美学层面的意指。(92)李莎认为本雅明的“Aura”一词和中国的“气韵”有很大的相似性。(93)
    4.关于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杨春时在文章中批判了反主体的美学,他认为未来的美学出路是“超越主体性美学和反主体性美学,走向主体间性美学”。(94)赵奎英思考了美学研究对象的转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她认为美学研究转向“审美活动”有其积极意义,但同时还应该对审美概念本身进行反思和重塑,“以期重构一种更具整合性的、能对各种审美活动包括自然生态审美、日常生活审美、身体审美、艺术审美等,既具有解释性,又具有批评性、构成性的美学基本理论”。(95)陈雪虎对文艺美学的学科意义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思考,他认为应该“在新的时代基点上推进其作为人文进思之路的功能,扎实面对当代世界提出具有现实性的问题,并进一步努力将之转化为具有时代内容的素养化育之学,从而彰显文艺美学的问学沟通及美育之本义”。(96)范玉刚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角度谈了当代中国美学应有的追求,他认为当代中国美学应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异化现象进行批判,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97)
    纵观2017年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学者们普遍有着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渴望和构建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冲动,在努力探索的过程中涌现了一些理论上的创新(如公共阐释论等),同时也展现了学者们中西汇通的学科视野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