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西汇通中的当代意识与学术创新——2017年文艺学学科概况及其发展态势

http://www.newdu.com 2019-06-27 《中国文学批评》2018年第 李永胜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李永胜,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讲师。
     
    近年来,中国的文艺学学者渐渐地不再满足于仅仅“跟进”西方人的相关研究,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对中国古代经典的“述而不作”,他们越来越具有较为明确的现实关切与当代意识,开始用所学理论试着解决(或解释)当下中国面临的现实难题,开始思考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建构问题。于是,近年来的中国文艺学学科整体上呈现出汇通中西、关注现实、面向当代、跨学科发展及学术创新的态势,2017年的文艺学学科也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发展趋势。
    一、中华美学精神的倡导与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的深化
    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发表以来,习近平文艺思想就成为文艺学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倡导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这些研究和探讨在2017年继续走向深化。从内容和主旨来看,这些探讨和思考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对建设中华美学精神的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的宏观思考。高建平在《关于中华美学精神建设的思考》一文中回顾了中国现代美学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建设一要避免中西二元对立,避免排斥西方美学参与建构,二要避免古今对立,避免只在中国经典中寻找纯而又纯的美学的“民族性”。发展中华美学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美学的精华,又要批判地借鉴外来美学的成果,而且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时候,“都要将重心放在当代和实践这两点上”。①同样地,尤西林也认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建设应该注重实践,应该让传统美学精神“复活”并进入到当下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中。②
    2.在中西对比中,重新审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独特品质。古风通过中西对比,总结出了七个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美学的主要特色,即中国美学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原点而建立的美学”、“崇尚自然意象的美学”、“重视‘神韵’的美学”、“感性与理性统一的美学”、“快感与美感统一的美学”、“实用与审美统一的美学”、“具有一套独特的审美方法的美学”。③李春青的长文《在“体认”与“默会”之间——论中西文论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趋同》从思维方式上指出了中华美学精神的一个特点:“与西方传统哲学那种主客体二分模式的、对象性和概念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古代学术呈现为一种心物交融、物我一体的,具有直觉性、类比性的被称为‘关联性思维’的运思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常常用‘体’或‘体认’来标示”。④值得重视的是,李春青认为19世纪后期的西方学者对自己的传统进行了反思,相继提出了“体验”、“存在之领悟”、“默会认知”等思维概念,这些概念对西方是个补充,而且和中国原有思维方式具有相通性,这种趋同有利于中西对话,同时也可能是未来学术的方向和希望。陈望衡认为“家—国”意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意识,在三个方面对中华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促成了中华民族审美概念系统(如美、妙等)的产生;对于“交感和谐”观念的建构、“崇阳恋阴”情节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滋生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文学母题,如兴亡母题、气节母题等。在陈望衡看来,“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由家扩展到国,由国扩展到天地”,形成了一系列既是哲学又是美学的理念,如“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⑤
    3.借用西方美学的概念、术语或体系重新认识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杨春时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中华美学思想,他认为,“中华美学天生就是现象学美学,它通过审美来发现美的本质。同时,中华美学也天生就是审美现象学,它认为审美是体道的方式”。⑥刘方喜的文章《“全经”、“全人”与中华美学精神》则认为习近平所说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精神的特点同时也符合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对美和艺术的看法,如康德、席勒、黑格尔等所说的理性和感性的统一,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等。刘方喜认为中国古人同样认为文学艺术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全经”、“全人”的说法就是重要代表。⑦
    2017年的习近平文艺思想研究也不断走向深入。总体来看,主要从如下三个角度展开:
    1.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承中研究习近平文艺思想。董学文认为“习近平的文艺思想从多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⑧卢美丹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做了对比分析,她认为“前者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确立,后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升华”。⑨这方面的文章还有王洪斌的《习近平关于文艺的讲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继承与发展》、温玉林的《延安文艺座谈会、邓小平文艺讲话和习近平文艺讲话比较研究——以文艺社会意义的时代生成为视角》、王卉的《从习近平“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看“双百”方针》,等等。
    2.从一个或几个维度来研究习近平的文艺思想。范玉刚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人民性”进行了研究。他回溯了“人民性”一词的历史含义,论述了习近平对这一概念的贡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遵循集合性‘人民’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基于个体意义上的‘人民’概念……这体现了‘人民’概念的历史性进步和内涵的进一步丰富”。⑩丁国旗认为习近平的文艺思想有着宽广的“世界视野”,习近平“重视文艺对外的窗口作用”,“重视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希望民族文艺为世界文化贡献力量”。(11)
    3.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反思学科建设和文艺实践。曾洪伟认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当前陷入困境中的学院派文学批评提供了指导意义,重构当下中国学院派批评应该采取以下四个路径:“重建具有人民性品格的文艺批评”、“重塑文艺批评的‘批评’风骨”、“重树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尺”和“重续中国文学批评传统”。(12)李攀则对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来的文艺创作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1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