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南宋诗学“中兴”的书画元素(5)

http://www.newdu.com 2018-09-30 《文学与文化》 张毅 参加讨论

    在诗的“四种高妙”里,理高妙、意高妙和想高妙都属于“精思”的范畴,唯自然高妙才是“自得”的境界。姜夔说:“《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我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虽然,以我之说为尽,而不造乎自得,是足以为能诗哉?后之贤者,有如以水投水者乎?有如得鱼忘筌者乎?”(86)强调造乎自得,是为了于诗的“四种高妙”中凸显自然高妙的重要性,与其书论中提倡用笔自然和风神之纵横萧散,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由于强调“自得”的重要,以有规矩入,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无规矩出,遂成为姜夔书法理论的基本要求。他在《续书谱》中说:“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良由唐人以书判取士,而士大夫字画类有科举习气。颜鲁公作《干禄字书》,是其证也。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87)在谈唐人书法的应规人矩时,指出其缺乏晋人那种飘逸自得的风神。姜夔论真书时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丿(音瞥)、、(音拂)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88)为了达到“自得”的境界,姜夔主张博习而精思,他在《续书谱》中说:“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89)这是一个由生入熟的过程。姜夔说:“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精妙故也。”(90)熟能生巧,以至于用笔精妙而巧夺天工。书法的自然高妙,体现在能反映作者生命精神和气质的书之“血脉”与“风神”里。姜夔《续书谱》言书之血脉: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黄庭》小楷与《乐毅论》不同,《东方画赞》又与《兰亭》殊指。一时下笔,各有其势,故应尔也。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山谷云:“字中有笔,如禅句中有眼。”岂欺我哉!(91)又专论“风神”云: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笔纸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臞,肥者如责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92)书的“血脉”和“风神”,其实就蕴含在能尽字之真态的笔迹中。姜夔说:“大令以来,用笔多失,一字之间,长短相补,斜正相拄,肥瘦相混,求妍媚于成体之后,至于今尤甚焉。”(93)用笔多失则血脉不通。在论到前人用笔时,姜夔说:“用笔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如壁坼。此皆后人之论,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横直匀而藏锋;锥画沙者,欲其匀无起止之迹;壁坼者,欲其无布置之巧。然皆不必若是,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94)注重笔势则前后左右皆相呼应,如常山蛇阵头尾连贯。
    不仅血脉贯通,而且有自然的风神,这是用笔的最高境界。姜夔在《续书谱》中论用笔之方圆时说:“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95)以为诗文笔墨出于自然方妙。其《续书谱》云:“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纡,皆以势为主。”(96)强调要以笔锋传神。名帖真迹之可宝贵,就在于让人能于其笔画里领悟书家风神。姜夔说:“以此知《定武》虽石刻,又未必得真迹之风神矣。字书全以风神超迈为主,刻之金石,其可苟哉。”(97)姜夔对书法“风神”超迈的推崇,与其论诗主张“韵度”飘逸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最终的审美指向是自然高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