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南宋诗学的“中兴”,由陆、杨、范、尤“四大诗人”至姜夔而告完成。陆游不仅“草书歌”别具一格,也是南宋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以劲逸稚拙的体态和神驰意造的气格名扬天下。杨万里表现生活小情趣和自然灵性的“活法”诗,在构思上与折枝小景画有太多的相同之处。范成大、尤袤和姜夔皆是精通书法的诗人,其崇尚自然高妙的诗意追求,亦体现在书法评论和书谱著作里。他们创作的论诗诗、论书诗和题画诗,除了表现别样的情怀、兴味和格调外,也将书画艺术的审美元素融入到创作构思和表现技法上,为诗书画的会通提供了榜样。 关 键 词:诗学/书画/论书诗/题画诗 作者简介:张毅,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南宋孝宗即位后,陆、杨、范、尤“中兴四大诗人”和姜夔相继活跃于文坛,在文艺创作上表现出别样的情怀、兴味和格调,为南宋的诗学“中兴”注入了丰富的书画元素。陆游是有战士情怀而气质豪放的诗人和书法家,自领悟“诗家三昧”后,作诗讲究“诗外工夫”,提倡“养气”和“江山之助”,以善为悲壮的诗篇和醉墨淋漓的“草书歌”,表现壮怀激烈的情怀。杨万里的诗歌创作在告别江西和唐人后,注重于自然兴感里汲取诗情画意,善于发掘有隽永滋味的日常生活小情趣,善于用类似折枝画的特写手法表现具有活泼生机的自然景象。范成大、尤袤和姜夔都是兼擅诗歌与书法的作家,他们诗歌创作的审美趣味与杨万里的“诚斋体”是一致的,但在书法的精通方面似更胜一筹。多才多艺的姜夔,除了诗词与书法造诣颇高外,还精于音乐,能自度曲,他虽然是终身未仕的落魄文人,却情韵格调颇高,引领文艺创作追求自然高妙的境界。 陆游是个性情中人,作诗具有善为悲壮的别样情怀。他认为诗文与书画创作的审美体验是相通的,常用诗的形式来谈论诗歌、书法和绘画。陆游的论诗诗除了言诗法外,以“工夫在诗外”的主张影响最大。诗外工夫主要指与作者性情相关的“养气”,以及能激发作者创作灵感的“江山之助”,这同样是他论书评画时所强调的,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 苏、黄文艺思想的影响在南宋前期还在持续,尤其是以黄庭坚为宗室的江西诗派,在南北宋之际曾盛极一时,以至于后来的作诗者想自成一家,都有一个出入江西的学诗过程。陆游早年就曾拜曾几为师学习江西诗法,并由其所言“转语”悟入。他在《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里说:“忆在茶山听说诗,亲从夜半得玄机。常忧老死无人付,不料穷荒见此奇。律令合时方帖妥,工夫深处却平夷。人间可恨知多少,不及同君扣老师。”①陆游得曾几亲传的“玄机”,他在这首论诗诗里没有明说,但应当与吕本中所说的诗歌创作的“活法”有关。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说:“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晚见曾文清公,文清谓某,君之诗渊源殆自吕紫微,恨不一识面。”②吕本中在诗歌创作中倡导“活法”,要求作诗既遵循规矩,又要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离规矩。陆游在《赠应秀才》一诗中说:“我得茶山一转语,文章切忌参死句。知君此外无他求,有求宁踏三山路?”③诗里讲的“忌参死句”指悟“活法”而言。“活法”与“悟入”联系紧密,没有“悟入”,所参前辈诗句就皆为死句。陆游在《示子遹》里说: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④ 这首论诗诗是陆游晚年对自己学诗历程的回顾,由早年作诗重视形式技巧和对江西诗学的继承,到后来对诗家三昧的有所领悟,以至于最终明白“诗外工夫”的重要。这是一条从有法到无法、从师法他人到自成一家的学诗道路,以“忌参死句”的“茶山转语”为转折的关键,故而有“换骨”的比喻和造“三昧”之说。在当时流行的诗学术语里,“换骨”与“饱参”、“中的”意思相同,都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因某种机缘而“悟入”,进入一通百通的出神入化之境。陆游在《读宛陵先生诗》里说:“李杜不复作,梅公真壮哉!岂惟凡骨换,要是顶门开。锻炼无遗力,渊源有自来。平生解牛手,余刃独恢恢。”⑤指出换骨的关键在于“穷源”的工夫要到家,若在学诗过程中具备“渊源有自”的深厚学养,就有可能达到如庖丁解牛那种以无厚入有间的出神入化之境。陆游《示儿》云:“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⑥穷源是在作诗的源头活水处有所感悟,这种洞悉真性情的心灵感悟是获得创作自由的必要条件。陆游在《夜吟二首》里说:“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⑦这就像本份衲子参禅,一旦“悟入”就如醍醐灌顶,性情全变,感觉与过去完全不同。 在陆游的诗学思想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功夫在诗外”之说。他说的“诗外功夫”,可落实为饱读诗书的养气功夫和行万里路的实际生活体验。他在《感兴》诗中说:“文章天所秘,赋予均功名。吾尝考在昔,颇见造物情。离堆太史公,青莲老先生。悲鸣伏枥骥,蹭蹬失水鲸。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明。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故其所述作,浩浩河流倾。岂惟配诗书,自足齐韺。”⑧作为“诗外功夫”的基础,陆游认为诗人应致力于读书和养气,“气”之充沛与否直接影响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在《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中说:“终年无人问良苦,眼望青天惟自许。可怜对酒不敢豪,它日空浇坟上土。文章最忌百家衣,火龙黼黻世不知。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⑨在提倡“养气”充实自身的同时,陆游主张用文艺抒发由悲愤填膺之气激荡出的豪情壮志,以为:“《诗》首《国风》,无非变者,虽周公之《豳》,亦变也。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⑩其《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说: 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力孱气馁心自知,妄取虚名有惭色。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琵琶弦急冰雹乱,羯鼓手匀风雨疾。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世间才杰固不乏,秋毫未合天地隔。放翁老死何足论,广陵散绝还堪惜。(11) 用亲眼目睹“诗家三昧”,形容灵感涌现时的创作自由状态。张元干在《跋苏诏君赠王道士诗后》里说:“文章盖自造化窟中来,元气融结胸次,古今谓之活法。所以血脉贯穿,首尾俱应,如常山蛇阵,又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吾友养直,平生得禅家自在三昧,片言只字,无一点尘埃。”(12)在文艺创作中,得自在“三昧”意味着思维有了突破性的飞跃,进入获得灵感后的头头是道的境界。陆游的创作经验表明,文艺创作灵感的获得,更多来自沸腾的现实生活和气象万千的江山之助。他在《解嘲》里说:“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13)明确表明应于“书外”获取创作灵感。 有养气工夫和江山之助,文艺创作就能进入自由王国。陆游在《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里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14)以为诗人应到生活和自然里寻觅诗情,所谓“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15)。类似的表述,在陆游后期的诗歌里很多。他在《冬夜吟》里说:“今夜明月却如霜,竹影横窗更清绝。造物有意娱诗人,供与诗材次第新。”(16)其《龟堂东窗戏弄笔墨偶得绝句》云:“北庵睡起坐东厢,无事方知日月长。天与诗人送诗本,一双黄蝶弄秋光。”(17)他在《舟中作》里说:“沙路时晴雨,渔舟日往来。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18)在陆游看来,诗画创作的源头是实际生活中的审美感受。如其《文章》所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19)创作贵天成,也就是以自然兴感为本色。其《即事》云:“孤蝶弄秋色,乱鸦啼夕阳。诗情随处有,信笔自成章。”(20)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来全不费功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