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南宋诗学“中兴”的书画元素(3)

http://www.newdu.com 2018-09-30 《文学与文化》 张毅 参加讨论

    杨万里对生活和自然的诗意有所感悟之后,形成了以“兴味”为核心的创作观,不仅赋予传统诗学的“兴”义以新的蕴含,也对诗的审美趣味有独到的看法。他在《答健康府大军库监门徐达书》里说:“大抵诗之作也,兴上也,赋次也,赓和不得已也。我初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是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我何与哉?天也,斯之谓兴。或属意一花,或分题一草,指某物,课一咏,立某题,征一篇是已,非天矣。然犹专乎我也,斯之谓赋。至于赓和,则孰触之,孰感之,孰题之哉?人而已矣。出乎天,犹惧戕乎天,专乎我,犹惧强乎我,今牵乎人而已矣,尚冀其有一铢之天、一黍之我乎?”(47)杨万里在这里将诗歌创作分为三类:最底层的是应酬性的赓和之作,稍好些的是立题成篇的赋咏之作,最高层次的是出于自然的触物兴感之作。他在《应斋杂著序》里说:“至其诗,皆感物而发,触兴而作,使古今百家、万象景物皆不能役我而役于我。”(48)用“感物而发,触兴而作”来定义“兴”,是为了强调诗歌创作出乎“天”的重要性,要尽量将杂有个人私欲的主观意念摒除掉,才有可能凭纯粹的直觉感悟到自然和生活中的美。他在《和段季承左藏惠四绝句》里说: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只知轻薄唐将晚,更解攀翻晋以还。
    遮莫蟠胸书似山,更饶落笔语如泉。阴何绝倒无人怨,却怨渠侬秘不传。
    道是诗坛万丈高,端能办却一生劳。阿谁不识珠将玉,若个关渠风更骚?
    四诗赠我尽新奇,万象从君听指麾。流水落花春寂寞,小风澹日燕差池。(49)
    尽管触物兴感的诗歌创作,可以唐诗和魏晋时期的诗歌做榜样,于熟读久参中获得某种感悟;但最根本的还在于自己能直接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诗情,才有可能领悟诗的味外之味。杨万里《读白氏长庆集》云:“每读乐天诗,一读一回好。少时不知爱,知爱今已老。初哦殊欢欣,熟味忽烦恼。多方遣外累,半已动中抱。事去何必追?心净不须扫。”(50)他在《与长孺共读杜诗》里说:“一卷杜诗揉欲烂,两人齐读味初深。斫肝枉却期千载,漏眼谁曾更再寻。”(51)白乐天诗和老杜诗的味道,必须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深入理解。杨万里《习斋论语讲义序》说:“读书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读书者,否也。《国风》之诗曰:‘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吾取以为读书之法焉。夫食天下之至苦,而得天下之至甘。其食者同乎人,其得者不同乎人矣。同乎人者味也,不同乎人者非味也。不然,稻粱吾犹以为淡也,而欲求荠于荼乎哉?”(52)这种“必知味外之味”的读书法,也是杨万里去词去意的学诗法。他在《颐安诗稿序》里说:“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荼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53)用糖之甘而酸与荼之先苦后甘作比喻,认为一首诗的妙处不能只就字面意思里搜求,而应该透过词、意领悟其独特的隽永风味。
    杨万里早年学诗遍参唐人和江西诸体,然而皆不得要领,最终悟到了必须从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里汲取诗材,要善于观察生活和师法自然。在告别江西和唐人后,杨万里的诗歌创作注重以自然兴感的方式汲取诗情画意,善于表现具有活泼生机的自然性灵。他欣赏的诗之“兴味”蕴含生活情趣,具有活泼、奇妙、风趣的美感和“味外之味”。如《冻蝇》:“隔窗偶见负暄蝇,双脚挼挲弄晓晴。日影欲移先会得,忽然飞落别窗声。”(54)再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55)前者写的是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小情趣,后者表现自然界充满灵性的生动景致,不仅观察入微,而且取景巧妙,类似当时流行的边角山水画和折枝花鸟画的构思。这在他的题画诗里表现得更为充分。如《题萧岳英常州草虫轴,盖画师之女朱氏之笔,二首》其二:
    笔端春草已如生,点缀虫沙更未停。浅着鹅黄作蝴蝶,深将猩血染蜻蜓。(56)
    将蝴蝶、蜻蜓一类的飞虫点缀于春草之上,这种构图方式与“诚斋体”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景物描写高度吻合,属于以特定的视角聚焦于表现对象而将其放大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董主簿正道,壁间作水墨老梅一枝,宿鹊缩胫合半眼栖焉》诗:“斜枝饱风雪,疏花淡冰玉。一鹊忍清寒,居然伴幽独。”(57)由一鹊栖于水墨老梅枝上的画面描绘,营造出幽独的诗之意境。再如《题山庄草虫扇》:“风生蚱蜢怒须头,纨扇团圆璧月流。三蝶商量探花去,不知若个是庄周?”(58)由团扇所画的草虫,联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补充了画面的诗意。在当时,折枝花鸟画的构图方式对山水小景画也有影响,如杨万里的《题文发叔所藏潘子真水墨江湖八境小轴》:
    《洞庭波涨》:湖水吞天去,湖风送浪还。银山何处是?青底是君山。
    《武昌春色》:花外庚楼月,莺边吴宫柳。我欲问废兴,春风独无口。
    《庐山霁色》:彭泽收积雨,庐山放嫩晴。多情是瀑布,只作雨中声。
    《海门残照》:万里长江白,半规斜日黄。焦山浑欲到,宛在水中央。
    《太湖秋晚》:水气清空外,人空秋色中。细看千万落,户户水精宫。
    《浙江观潮》: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
    《西湖夏日》:四月曾湖上,荷钱劣可穿。归来开短纸,十里已红莲。
    《灵隐冷泉》:小潘诗家子,解作无声诗。八境俱妙绝,冷泉天下奇。(59)
    自北宋画家宋迪的《潇湘八境》出现后,各种“八境图”也就多了起来,所谓“境”指的是景点,是从特定视角观察到的风景,具有于整体中突出部分的艺术效果。在边角山水的构图中插入花鸟特写的画法在当时也比较流行。如杨万里的《晚寒题水仙花并湖山》:
    水仙怯暖爱清寒,两日微暄懒欲眠。料峭晚风人不会,留花且住伴诗仙。
    水面无风也自寒,船门已幕更深关。莫将若下三杯酒,博与湖边几点山。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老夫不是寻诗舒,诗句自来寻老夫。(60)
    无论是在山水画里加入花鸟,还是花鸟画以山水为背景,都能使画面顷刻间生动许多,充满自然的灵性。这种“无声诗”反映到题画诗里,就有如何用诗句捕捉江山妙境,如何展现自然灵性的问题。一种方式是根据画面展开联想,如杨万里的《戏题水墨山水屏》:“棹郎大似半边蝇,摘蕙为船折草撑。今夜不知何处泊?浪头正与岭头平。”(61)由观山水画想到旅行。再如《题谢昌国金牛烟雨图》:“金牛烟雨最相关,老子方将老是间。不分艮斋来貌取,更于句里占江山。”(62)突出山水画可游可居的观感。另一种方式是再现画面的意境,如《寄题万安县刘元袭横秀阁》:“玉簪成阵雪成堆,秀气横空拨不开。楚岫苍寒五云外,赣江白写九天来。烟销日出皆诗句,月色波声唤梦回。早晚携家过高阁,寄诗聊当一枝梅。”(63)通过诗歌意象的组合,构成动态的山水图像,诗句皆是出自画中景色的描绘,属于对第二自然的审美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