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如孙光宪《北梦琐言》:“近代朱崖李太尉、张读侍郎小说咸有判冥之说”等语,将李德裕《次柳氏旧闻》、张读《宣室志》称为“小说”。 ②史书之采录小说者在宋代以前尤为常见,如魏晋志怪内容多如史书之《五行志》,唐人修撰《晋书》,大量取材小说,致引后人诟病。宋代修《神宗实录》多取材司马光《涑水记闻》等。著述小说者也自觉地以备史官采用为目的。如李德裕撰《次柳氏旧闻序》言:“愧史迁之该博,唯次旧闻。惧失其传,不足以对大君之问,谨录如左,以备史官之阙云。”刘昌诗《芦浦笔记》卷8称:“右传得于公之玄孙默,将以备太史氏之采录。”周密著《齐东野语》声言:“兹以先世见闻,及当时诸公之所记录数事,谨书于此。庶乎美盛德之形容,备良史之采录云。”刘祁作《归潜志》意在“异时作史,亦或有取焉”。等等。洪迈《容斋随笔》多处考证正史采录小说家言的失实之处,如卷3“张嘉贞”、卷6“杜悰”、卷12“王珪李靖”等,反面见出采小说以入正史,乃是著史之通例。 ③刘知几《史通》言“梁武帝令殷芸编为小说”,将“其言不经”的故事收录其中。清人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言:“此殆是梁武帝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洪迈《容斋随笔》多处考证正史采录小说家言的失实之处,也从一方面见出采小说以备正史。 ④据统计,至今出版的500余部《全宋笔记》之中,涉及新旧党争者占了1/10。 ⑤刘昌诗《芦浦笔记叙》自言:“兀坐篝灯,惟翻书以自娱。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迁变,皆得逆其源而循其流。……久惧遗忘,因并取畴昔所闻见者而笔之册,凡百余事,萃为十卷。”谢采伯《密斋笔记自序》言其“好渔猎书传,时年六十有三,……遂著于篇以示儿辈”。都有取材于书本传,以读书笔记成书的意思。 参考文献: [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283页. [2][6][7][10][17]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47、1891、1892、1850、1636页. [3]陈慥:《题邵太史西山集》,陈慥:《江湖长翁文集》卷三十一,明万历李之藻刻本. [4]辛西亚海伊:《何谓历史社会学》,S.肯德里克等编:《解释过去了解现在》,王辛慧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页. [5]谢采伯:《密斋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页. [8]朱弁:《曲洧旧闻》,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022页. [9]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24页. [11]施德藻撰:《北窗炙輠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8页. [12]罗大经:《鹤林玉露》,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17页. [13]《穀梁传·桓公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本,1980年,第2374页. [14][15]黄清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405、421页. [16]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页. [1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56页. [19]洪迈:《夷坚支庚序》,黄清泉主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辑录——文言笔记小说部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13页. [20]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页. [21]顾起元:《客座赘语》,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50页. [22]孙作大:《南村辍耕录叙》,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页. [23]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页. [24]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5]朱国桢:《涌幢小品自叙》,朱国桢:《涌幢小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页. [26]陈师道撰:《后山谈丛》,李伟国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