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中原》《洪武》和当代方言中的见开二——北京话溯源之一瞥(4)

http://www.newdu.com 2018-06-25 《方言》 王洪君 参加讨论

    叁 今北京话的梗开二见:《中原》为底、《洪武》叠上
    3.1 上节已说明,《中原》《洪武》的唯一不同在于除影母之外的梗开二见系,《中原》一律归细音而《洪武》一律归洪音。两书是否有实际方言的依据?一般认为,《中原》反映元代北方通语,代表点是北京音或汴洛音,《洪武》是明初(可能在南宋已形成)的南方通语,代表点是南京音或江淮官话。也有学者认为两书没有实际方言的依据。我们没有找到梗开二跟《中原》完全一样的当代方言,但有相对比较接近的,或者说有白读跟《中原》相同的方言。
    下面先撇开两书相同的梗开二影母字,仅考察北京话梗开二见系的非影母字。表4的字音取自《汉语方音字汇》(2003),声调略。另,凡一字有两音的,上行文读、下行白读。
    
    表4可总结为:
    ①塞音见溪母字是《洪武》型洪音占绝对优势,但明显有《中原》底层的遗留。在与当时北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词中还用《中原》型细音。比如一提“粳”的 音,老北京人首先想到的是旧时北京多有溜街串巷叫卖“粳米粥”的小贩(老北京人普遍认为粳米粥养人)。
    ②擦音晓匣母字,《中原》型细音略占优势,但“衡”和《字汇》未收的“亨”在北京只有《洪武》型洪音,说明洪音也有一定的势力。
    ③中古次浊鼻音疑母的“硬”是个很重要的代表字,它在南北方言的日常生活中都十分常用,在许多方言中还保留鼻音声母。“硬”在区分方言见开二的归派有很好的区分作用,见下文。北京“硬”字用《中原》型细音,且没有异读,这是北京话有《中原》底层的重要体现。
    3.2 综上,梗开二见系完全与《中原》相同的今方言已经没有了,但是还有底层的遗存:
    1)北京梗开二见系塞音类的白读细音、擦音类多于半数的无异读细音和疑母“硬”的细音,反映出北京音有《中原》梗开二一律细音的底层,也说明《中原》的确有实际方言的基础。
    2)北京的梗开二见凡字音有异读的,文读一定是《洪武》型的,这鲜活地说明了在明代的政权更迭以及明初朝廷迁都北京及一系列政策造成北京居民的变化,的确给北京带来了新的高权威音系——《洪武》或《洪武》系方音。下面这段话可做参考(黑体为笔者所强调):
    “……明兴,乐惟式古,不祖夷风。程士则四书五经为式,选举则七义三场为较,而伪代填词往习,一扫去之。虽词人间重其辙,然世换声移,作者渐寡,歌者寥寥。风声所变,北化为南,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式,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字则宗《洪武》而兼祖《中州》,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虽口法不等,而北气总已消亡矣。”(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
    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昆曲,但同样适用于定义元代北京音在明代的地位。
    综上,我们将北京的梗开二见定义为“《中原》为底、《洪武》叠上”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