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论当代语言接触与外来词

http://www.newdu.com 2018-05-24 华语桥 史有为 参加讨论
论当代语言接触与外来词
史有為
    [提要]  语言接触在电子-信息时代有了深刻的变化。外来词是观察这些不同方面的重要窗口。在当代,语言接触具有两个相对的特点:新的接触/交流工具对不同民族的不等价性更为突出;图像在接触中的作用比以往更大。制约语言接触和外来词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语言政策和外语状况;政治和经济的特点。
    【关键词】 语言接触   交流   外来词   外来语   计算机   信息时代
    语言接触是人类交流的主要方面之一。从人的意志和感受来看,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出于文化上的需要而开展的自由接触,是非强制性的或基本上不带强制性的;一种是由于一方在军事、政治上的胜利或杂居移民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时出现的接触,常常带有无奈的特点,因而通常带有强制性。当然,这两种类型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事实上经常是模糊的。语言接触的最原始形式是当面接触,即面谈;而随着文字和纸、笔的发明,也就出现书面(如书籍)的和远距离(如信函)的接触形式。由此,接触又有工具和方式的问题。外来词是语言接触的结果之一,它也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见证者和体现者。随着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语言接触或文化交流的推展,外来词的吸收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或发展呢?
    一  语言接触的模式及其变化
    语言接触的模式可以从接触的意志、工具和方式等方面来分析,除了意志上有强制程度不同的两种接触外,传统还有两种工具:口、纸笔,两种方式:直接(当面)和间接(信函、书籍)。在具体接触时传统有三种形式:用同一种语言直接交谈或通信;听或读对方语言的文本;依靠少数翻译人员口译或笔译进行接触。至于接触双方各用自己的语言来接触,这种情况在不同语言之间是非常少的。随着近代公众媒体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并发展,这种传统的接触模式或形式在现代被突破了。现代的语言接触大致可分三个阶段:在初期是以报纸的出现并大量使用为标志的;第二阶段是以电话、电报、电视的出现并大量使用为标志的;80年代以来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即当代,以电子计算机及其他微电子传播的网络化的出现并大量使用为标志。报纸的出现使大众同大众的接触日常化了,也使接触的数量因素和频度因素上升为必须重视的方面。电话、电报和电视的出现则使人与人的距离缩短了、接触加快了,听见了远方的声音、看见了远方的形象,从而使速度因素和距离因素成为接触的重要方面。因此,这两个阶段的成就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接触模式,使影响接触的方面不但有类型、工具和方式,而且还包括数量、频度、速度和距离。就当代的第三阶段来说,计算机及其网络并未在接触模式中增加新的因素,但却有可能使以上两个阶段的成就综合化,从而深化了接触模式,提高了模式的品位。也就是说,计算机及其网络大大提高了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接触的数量、频度和速度,进一步缩短了接触的距离。而这样的综合是具有深远的、巨大的意义的。人类在这样的工具帮助下驶上了信息高速公路,真可谓无事弗传,无远弗届。未来电子技术可能还将发展,可能在屏幕上同对方见面并作有声对话。从此以后,除了传统的语言接触类型外,语言接触还将大量地发生在网络终端的计算机屏幕上。据报道,现在全世界已经有约五千万人在使用internet,而甚至中国这样一个还属于发展中的国家也都已经有二百一十万人(1998年底时)在上网。又据广播媒体报告,最近美国已经决定,未来几年内,美国的小学生将普遍使用电脑接受教育,培养他们应用网络的能力。这无疑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它们预示着一种席卷世界的全新生活/工作方式必将到来。这时,人类已经不能再对此无动于衷、可有可无。因为计算机将是未来的基本工作形式之一,是任何职业的基础技能之一,也是生活的基本工具之一,更是取得理想职业的基本条件。于是,第三阶段的接触就具有了某种强制性。这样的接触当然也超越了口头和纸笔,并说不清楚究竟是直接还是间接。这一切将使人类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使地球大大变小,并使时间无形中得到了延长。
    二  语言接触模式的变化对外来词的影响
    就当代而言,此时的语言接触除了以上以微电子技术支持的特点外,还有如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情况:
    (一) 新的接触工具对不同民族的不等价性更为突出。现在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基本是在英语平台上/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理论上,非英语民族确实可以藉此大大增加接触英语的机会,同时也增加了吸收外来词的机会。但是细分析起来,这里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英语已经作为或大致作为日常第二语言的国家/民族(例如西欧许多国家),一种是英语还只是少数人的自由工具的国家/民族(例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前者依靠计算机及其网络(例如internet:因特网/互联网)使其语言接触更加自由,更加频繁,从而使外来词也得以顺势大量进入。在这样的国家/民族里,人可能更多地服从于英语平台上发展成的工具,被工具所左右。他们对工具的要求更多的不是在语言方面,而是在操作系统、软件功能、传输内容等其他方面。而在后者,英语平台上发展成的工具可能更多地服从于人。因为如果要扩大新科技在该地区的使用,人们将强烈要求在计算机及其因特网/互联网上设置本民族语的平台/环境。可是这样一来,不同语言间的自由接触又只能停留在少数英语熟练者那里,受到少数权力获得者(例如翻译人员)的控制,语言的交流/接触以及外来词的吸收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可以拿日本和中国作为两个例子来说明以上的判断。日本虽然其全国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自由运用的程度,但是普及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社会主导层的英语水平较高。它虽然还不是第一种情况的国家,但很接近于第一种情况,拿它作为对比的一方可以更说明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