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隋娜 胡建华:动词重叠的句法(6)

http://www.newdu.com 2018-01-20 《当代语言学》 隋娜 胡建华 参加讨论

    按照Rizzi(1990,1997,2004)的观点,否定成分与语气/情态成分属同一类情感成分(affective element)。比起位置更高的Mood/Modal,Neg在结构上距离Asp更近,根据相对最短距离原则(relativized minimality,Rizzi 1990),Neg会成为干扰成分(intervener),阻碍位于Asp位置的动词重叠式移到Mood/Modal位置,使得动词重叠得不到情态/语气的解读,导致句法推导失败(21)。
    本文的分析可以解释动词重叠式与体貌成分互补分布的事实。按照我们的分析,动词重叠投射为Asp,与一些体貌成分在句法结构上占据同样的位置,如下所示:
    (64)a.*我在看看这本书。 b.*我看看着这本书。
    c.*我看看了这本书。 d.*我看看过这本书。
    然而,体貌成分与动词重叠式的句法限制不尽相同。其中重要的区别就是,带有体貌成分的动词简单式作为句子的谓语,可以自由地出现在关系小句等内嵌小句中。另外,“动词简单式+体貌成分+的”具有转指的功能,与“动词简单式+的”一样。请看例子:
    (65)a.两个学生看了/过这本书。 b.[看了/过这本书的]两个学生
    c.[两个学生看了/过的]那本书
    (66)[看过这本书的]可以读另外两本。
    我们认为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动词重叠式带有情态/语气特征,在LF层要到Modal/《Mood位置得到解读,而动词简单式(带上体貌成分)作谓语的句子并没有此项要求。
    至于动词重叠式为何不能与动量/时量短语搭配,我们认为还需从语义上寻求解释。在我们的分析中,动词重叠投射为Asp,对动词进行量化,在语义上是将动词表示的动作量化为模糊的少量。这可以从语义上排除重叠式再进一步受动量/时量短语修饰的可能性。这种情况同下面一组反复体的例子(李宇明2002;刘鸿勇等2013)有些类似之处。
    (67)a.他这幅画看了又看。(22) b.*他这幅画看了又看三遍。
    在(67a)中,动词组“看了又看”表示动作多次进行,同样也不能进一步受动量短语的修饰,见(67b)。
    通过比较动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的表现,我们提出:动词重叠是在句法(S-句法)推导过程中生成的,而形容词重叠则是在词汇句法(L-句法)中形成。本文提出并论证的动词重叠机制如下:在S-句法中,动词重叠式基础生成于Asp位置,同时在句法结构中合并空的功能性成分Mood/Modal;在LF层,动词重叠式上移至Mood/Modal位置,得到语气或情态解读。空的功能性成分Mood/Modal带有[+Mood/Modal]特征,需满足特征确认条件。
    本文秉承新描写主义的精神(胡建华2009;另见李汝亚2008),用形式句法的理论工具对汉语动词重叠的句法表现进行了微观刻画和描写。我们看到,动词重叠式不能出现在定语/关系小句中,加“的”不具有转指功能,不能与否定副词“不”搭配,做谓语表现出句类限制(多出现于祈使句中)。这些限制实际上都是因为两个条件,一是局部性条件(23),二是特征确认条件,这两个条件都是句法需遵循的一般性条件。只要在局部范围内满足了特征确认要求,相关的结构就会得到允准,情态动词正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汉语的形态相对比较匮乏,没有时制形态(Hu,et al.2001;Smith 2008)、一致关系形态或者格形态(胡建华2007,2010),体貌成分的使用也不是强制性的(刘丹青1995)。汉语CP层的疑问、话题、焦点、语气等算子不单是情感成分(Rizzi 1997,2004),表达与说话人话语相关的意义,还可以起到对句子表示的事件进行定位(anchor)的作用(Tang and Lee 2000;Tsai 2008;胡建华、石定栩2005;胡建华2013b)。动词重叠作为汉语的形态句法手段,参与句法推导的运算。此外,动词重叠不是语法系统强制性的要求,而是可选择性的(刘丹青1986)。动词重叠式的这些表现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不是孤立的,汉语的A-not-A问句,也同样不是唯一可以使用的手段。而英语等印欧语言,则没有对应的语法手段(24)(25)。Travis(1999)曾讨论过塔加禄语(Tagalog)动词重叠的属性(26)。Travis提出该语言中动词重叠作为一种表示量化的词缀(affix),在句法结构中投射到vP和VP之间,即事件体的位置,但是该文没有对塔加禄语动词重叠的分布进行测试和描写,所提供的语言事实还不足以展示动词重叠的句法表现或判断其属性。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跨语言的研究,将会深化对重叠机制以及句法和语义系统运作机制的认识。
    与本文相关的部分内容曾在以下场合宣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1届年会(IACL-21)(2013年6月,台湾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研究生沙龙第13次(2013年6月3日)、“汉语中的量化:语言理论与语言获得”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1月13-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语言学书院三年级学术沙龙(2014年8月3日,首都师范大学)。在不同的学术场合,我们受益于下列诸位学者的讨论和建议(按音序):蔡维天、程工、方梅、郭秀丽、胡波、黄成龙、李行德、刘丹青、刘探宙、潘海华、彭鹭鹭、王伟、吴福祥、徐烈炯、杨萌萌、袁毓林、张洪明、朱佳蕾,在此表示感谢。文中疏漏之处,皆由作者负责。
    ①我们注意到,有些动词重叠式之间可以插入体貌成分“了”,形成“看了看”这样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