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杆有定宾语的句法语义特殊性 1.典型用例 本文缘起于如下用例,句中宾语是光杆名词,其所指具有定指性(identifiablity): 发话人(utterer)和释话人(interpreter)①都清楚划线词的特定所指:“采访”指正在进行的采访,“残骸”属于当时震惊世界的马航MH370。此类用例不很多,但集中出现于互动性较强的语料中,比如访谈实录、日常对话、小说中的对话、剧本甚至新闻标题。 2.特殊性之一:宾语有定 汉语句子通常主语有定而宾语无定。赵元任(1979:46)指出:“有一种强烈的趋势,主语所指的事物是有定的(definite reference),宾语所指的事物是无定的(indefinite reference)。”究其原因,是主语把已知的熟悉事物设为话题,而宾语则提供未知的新信息。②朱德熙(1982:96)也有类似论述。这个观察符合事实,例(3)中光杆的“书”无定而例(4)则不然: 徐烈炯(1999)也论证过“在宾语位置上,出现无定成分的机会比出现有定成分的机会更多一些”,因而例(6)比例(5)可接受度低: 不过,赵、朱二位先生留有余地,只是说这是“趋势”和“倾向”。陈平(1987)对此做了更精确的描述:主语有定、宾语无定只出现在光杆普通名词和数(量)名短语上。但本文例(1)、(2)却说明,即使光杆名词也有可能不受这种“趋势”的限制。 3.特殊性之二:光杆名词有定 光杆名词短语的语义分析,主要有两大观点。其一是类指说(Carlson 1980,刘丹青2002)。光杆名词短语类指普遍性假说认为,汉语的类指NP主要以光杆名词短语的形式出现,光杆名词短语普遍具有类指属性,其类指意义可能被有定、无定等其他各类指称标记覆盖。不过类指说并未论及不加有定标记也表达定指义的用例。 其二是性质说(Chierchia 1998a)。各种指称义的光杆名词最初都指称性质,运用不同的类型转换算子后,可获得类指义和存在义。文卫平(2010)提出,汉语没有显性定指手段,语义运算中的ι算子③即可视为隐性且可自由应用的;光杆名词带上隐性ι算子,便获得定指义。不过此说还需要回答:怎样的光杆名词就算带上了ι算子?带和不带如何区别? 无论取哪一说,光杆名词作定指解读都不典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