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文心雕龙》“杼轴献功”疑义辨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12-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刘尊举 参加讨论

    二、“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训释
    诸家对“杼轴献功”的阐释,大都是建立在对“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然而,关于这两句文字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排除理解上的干扰,我们有必要先把这两句文字的确切内涵解释清楚。
    关于这两句文字,黄侃的解释是这样的:“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④是说通过修饰、润色令“拙辞”与“庸事”生发出“巧义”和“新意”。这里有两点疑问:第一,“于”字是表被动,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究竟是“拙辞”孕育“巧义”、“庸事”萌生“新意”,还是“拙辞”孕育在“巧义”内、“庸事”萌生于“新意”中? 第二,“修饰”、“润色”义从何出?刘永济继承黄侃的观点,索性把原文转换为“孕巧义于拙辞”、“萌新意于庸事”。⑤王元化不同意黄侃的“修饰润色”说,认为:“使‘庸事’可以萌‘新意’,使‘拙辞’可以孕‘巧义’,不是用修饰润色所能收功奏效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所起的作用。”⑥虽然他不认同“修饰润色”说,却同样是以“拙辞”、“庸事”作为创作过程中有待改造的对象,以“巧义”、“新意”作为最终的结果或目标。
    事实上,他们的解读都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如文本所示,“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紧承“若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此一“若”字断不可轻易放过。在此,“若”是连词,表假设,是如果、假如的意思。则“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必然是“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的结果。而“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显然是否定性的描述,那么“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也必然不能是积极性的效果。因此,无论是“修饰润色”,还是“想象活动”;无论“于”字表示被动,还是用作铺垫,倘若以“巧义”或“新意”作为这句文字的落脚点,一定是不对的。很显然,“情数诡杂,体变迁贸”的后果只能是“拙辞”或“庸事”,绝不能是“巧义”或“新意”。换言之,“拙辞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一定不能理解为使“拙辞”、“庸事”生发出“巧义”、“新意”,而应该是“拙辞”、“庸事”从“巧义”、“新意”中生成。当然,“拙辞”、“庸事”是果,“巧义”、“新意”却不是因,“情数诡杂,体变迁贸”才是因。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训解这段文字:如果情理杂乱,体要不明,那么即使有奇思妙想,恐怕也只能出之以拙陋的言辞和平庸的典故。
    “若情数诡杂……庸事或萌于新意”虽是正面论述,却是反着说,意思是如果不重视构思,即便有新奇的想法,也写不出好的文章。“视布于麻……焕然乃珍”是比喻性的说法,却是正着说,即若有精心的组织与安排,便能写成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两段文字相对成文,均是强调构思、经营的重要性,而非言辞的“修饰”与“润色”问题。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找出相对应的本体与喻体的话,那么“麻”的本体就是含有“巧义”与“新意”的创作素材;“布”的本体则是与“拙辞”及“庸事”相对立的、言辞精致且立意新颖的文章;“杼轴”的本体,泛泛地讲,即是作家的构思活动。
    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前一段文字讲因缺少构思之功而形成“拙辞”和“庸事”,为何后一段文字不可以理解为以比喻的方式讨论对“拙辞”和“庸事”的修饰或润色呢?这同样是不合逻辑的。既然“拙辞”、“庸事”是构思不力所致,那么即便讨论文章的修改问题,也要从构思入手,而非“修饰”、“润色”语言文字。况且,《神思》篇通篇都是在讨论构思阶段的问题,并不涉及修改阶段,这段比喻性的文字自然也不会突如其来地讨论文辞的修改问题。因此,凡是以修改为前提的解说,如“修饰润色”说、“艺术再加工”说等,都不符合文本的原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