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3)

http://www.newdu.com 2017-12-0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建委 参加讨论

    三、《春秋》学的自我建构:《诗》与《春秋》意义关联的形成
    紧跟着的问题是,西汉初年的《诗》的编纂次序是如何形成的?因外围文献无足征引,只能从《毛诗序》的叙述中窥其仿佛了。《毛诗序》之所以成为辨析汉初《诗》之编次的关键文献,乃因《毛诗》、《毛诗序》、三家《诗》所显示的诗次虽小有差异,但是它们总体上还是属于同一种编纂体系。毕竟除了《小雅》数首外,它们有着共同的文本顺序。三家《诗》对每首诗旨的解释,与《毛诗序》相比,亦相异者寡,而相同或相近者众。可以说,西汉初年诸家《诗》学,有着共同的战国《诗》学上源,属于同一种解释体系,只因流传中的变化而微有歧异。它们应当有大体相近的编纂意旨,但三家《诗》或残缺或散佚,只能从《毛诗序》窥其大概。据《毛诗序》以讨论四家编纂义理之整体概貌,相对于三家《诗》学,虽然可能有偏差或讹误,但整体上应无大错。
    那么,我们能从《毛诗序》中看出什么义理呢?就其大者而言,《诗序》之整体思想与《春秋》非常相似。是《诗序》影响了《春秋》,或是《春秋》影响了《诗》的解释体系,抑或二者是共生关系呢?
    孔子论《诗》并无《春秋》之义。虽然《诗》中不乏颂美与怨刺之作,其古义从《左传》所载春秋时代人的引述亦隐约可见,且多同于《毛诗》之说,然而,将三百零五篇视为一个与周王朝兴衰相关的整体文本,并从中解读出历史大义,在孔子论《诗》,以及其所论礼乐遗文中,却难窥痕迹。《论语》载孔子论《诗》实与士人日常伦理言行及其政治事功相关,总体上归于礼、乐之域,《泰伯》篇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者,是也。
    综观《论语》、《礼记》之孔子(或托名于孔子)言论的记载,其引《诗》论《诗》,罕见《春秋》大义。上海博物馆所藏《孔子诗论》,亦仅就《诗》文本之义而言。故战国早期之前文本所记孔子论《诗》,几乎不见历史大局的视野,也没有美刺兴衰的《春秋》之义。
    至迟于孟子之时代,《诗》与《春秋》开始建立了独特关联,两个文本之间被赋予一以贯之的精神传统。《孟子·离娄下》载: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29)《淮南子·泛论》篇亦曰:
    王道缺而《诗》作,周室废、礼义坏而《春秋》作。《诗》、《春秋》学之美者也,皆衰世之造也。儒者循之以教导于世,岂若三代之盛哉!(30)
    《孟子》与《淮南子》所论主旨基本相同,孟子谓《诗》乃王者之迹,而《淮南子》则将《诗》之作归之于“王道缺”,实则亦王道之迹也,只不过是“王道”衰败之迹。以上论述所表达的与《诗序》基本思想基本相同,即以美刺正得失,故有“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之论。由此可知,《诗序》与孟子所谓“王者之迹”属一脉相承之说。
    《孟子》中的论说实非突出《诗》的意义和价值,而是为《春秋》的合法性寻找传统资源。孟子眼中的《诗》,虽具备美刺兴衰的意味,但孟子所言,其特别强调的却是《春秋》之意义,即其“王者之事”的重量。如前所述,孔子时代并无关于《诗》的历史意义的整体性理解,可以推断,孟子时代《诗》的意旨,是在《春秋》大义被充分阐发的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春秋》学发展的结果。《诗》被赋予的意义,成为了《春秋》的前统,并使得《春秋》意义的合法性有了更长久的依托。因此,《诗》被描述成为周王道之迹,此种解释意图,体现了《春秋》学为自我建构传统的用心。
    以今本《诗序》观诗,会发现《诗》以歌咏的方式,完美地呈现了周王朝由兴起到衰落的过程。所谓“正风”、“正雅”以及《周颂》,无论其经文还是《小序》,向我们展开的是周初武王、成王时期的礼乐制作与演行。此中所见,正是周承天之命,奄有四海的王道与大德。而“变雅”,则是幽厉之后,周德既衰的怨刺之诗。“变风”则主要是东周初年王城、诸侯乱季之作品。(31)此虽《诗序》之说,实则暗含编诗之旨。此种编诗意与《春秋》之笔意正相应和。
    由此,《诗序》总体上遵循着《春秋》的维度,以孔子《春秋》所秉持的历史哲学来解《诗》。虽然其中多有古义,但将三百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营造的《诗序》,所用的绝非周、鲁太师之义,而是源出孔子、子夏之学。就大局而言,毛公自道远承子夏之学,则不吾欺也。故可下一推论,《诗序》乃是《春秋》学影响下的产物。因此,齐、鲁、韩、毛四家《诗》所继承的战国《诗》,其整体结构的完成,应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当为七十子之徒发挥《春秋》精神以治《诗》的结果。联系孔门学术之发展,谓子夏或其后学所为,似为允当。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