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语言、经典与传统——对于母语教育的另一种思考(9)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齐鲁学刊》2015年第3期 刘延玲 参加讨论

    可惜的是,在近些年的传统文化热中,出现了一种盲目肯定传统的复古倾向。一些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批判过的封建糟粕又被重新捡起来,奉若至宝,比如对于“二十四孝”、岳飞、屈原的忠君行为,在评价时盲目拔高;再比如男尊女卑,三妻四妾的封建思想死灰复燃,造成男人家外有室,女人甘当二奶、小三之类的社会风气。总之,经、史、子、集是我们的文化遗产,现当代的文学、历史、哲学、经济、社会、政法等作品,同样是我们的文化遗产;儒家的“忠、孝、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的思想传统,五四时期批判反思愚忠愚孝、假仁假义,吃人的封建礼教也是我们的思想传统。“五四”是在西方文化碰撞下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大反思,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传统。“传统不是一具等待解剖的僵尸。凡是理解的视野能触及到的历史文化,就已经意味着具有潜在的生命。传统的命运,不在它自身的掌握之中。传统的前途,握在我们这些解释者手中。传统为它的新生付出的代价,是不断接受新的理解与解释”[7](P1)。传统是与历史的一种对话,它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其生命在于不断地被重新阐释。 
    如前所述,作为母语的语言是一种历史语言、本源语言,它是贮存传统的水库。学习母语意味着深入到厚重的书面历史文献中去寻求母语资源。而语言的载体是经典文本,经典文本是母语学习的核心:“文本是文化自我表达的场所,也是文化自我思考、成形、准备转变的场所”[5](P123)。古往今来的所有作品都是历史文本,在现实这个场域,与人产生对话。文本的读者就是文本的诠释者,真正的诠释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交流,是建立在历史与现实冲突基础上的一场对话:“诠释者由历史文本那里所获得的意义,应当是他们两者在具体对话过程中当场协商的结果。这个意义既不是纯粹历史的,也不是纯粹现实的,而是历史和现实的交互融合。只是由于这场对话主要是出自诠释者的现实性动机,因而对话产生的意义势必拥有更多的现实性内涵。”“此外,从对话结果不可预知这一点来看,对话的进行显然是向着未来这一时间意义敞开的……就这一意义而言,历史文本压根无法再属于过去,它只能属于现在和未来”[20](P33)。 
    作为“经典”的历史文本,不仅是学生学习母语,获得语言交流、表达的深层资源,同时也是接受传统的过程,更是通过阅读,确立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亦即促使个体走向成熟,建立独立自主人格的过程,这恰恰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承载“语言、传统”的“经典训练”,其旨归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就是要使人学会思考为什么,而不是记住什么;不是将人脑子里塞满知识,仅仅成为一部活字典,或是一座移动的图书馆,而是使人能面对生活、现实,拥有运用知识的智慧和能力。母语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统,面向未来,通过经典文本与现实对话,并不断地在对话之中更生、发展。这种对话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对文本的独到解读之上,即传统存在于对话之中。母语教育对于反思、继承传统,对于个人、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