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驷马难追”。说出来的言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只能留存于人的记忆中。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的文化遗产藉口耳相传。因口耳相传的语言受时空的局限,为了语言的保存、流传,人类又发明了文字来记录语言。有了文字,语言被记录在文献中,语言的死亡才不会是彻底的消亡,而是逐渐变成了死语言留存在书面中。世界上现存的语言大约有五六千种,语言学家将其分为屈折语、粘着语、孤立语三大类型,记录语言的文字也有表音文字、表意文字之分。索绪尔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文字的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与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个体系的典范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的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8](P50-51)。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特点,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即为了记录不同的语言应运而生,因此具有不同的特点。 与表音文字并存且迥异的是:记录汉语的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流传下来,并且不间断使用了五千年的表意文字,而且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文字、音韵、训诂)。它具有超方言的性质,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成为国家长期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索绪尔说:“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是第二语言”[8](P51)。因此,有学者认为:“汉字是汉人的‘第二母语’”[9](P78)。每个汉字的形、音、义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解释一个汉字,即做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语)。在学习语言文字时,只有明晓汉字字形演变、汉字构形、形义关系等有关汉字基础知识,以及词义演变的历史等相关文献词汇学知识,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掌握好汉字,学好汉语,真识字、会解词。 语言具有民族性特点,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词汇上,中西学者皆有共识。陆宗达、王宁先生认为:“词义的民族性远远超过语法和语音所表现出的民族性。这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直接、最具体地反映全民族共同生活的因素。词义的民族性首先表现在各民族都有自己与他民族不同的特异生活、习俗和心理状况……其次,更主要的,民族性还表现在,不同民族概括词义互相对当的两个词。它所概括进去的具体内容往往因民族而异。因而它们在运动规律上也绝不相同。”[10](P107)这就使得“翻译虽能在一般情况下沟通两个民族的思想,但在更为广阔和深入的领域里,不同民族在语言上完全消除隔阂又是相当困难的。”[10](P108)怀特海认为:“语言体现了使用它的这个种族的精神生活。每个短语和词汇都包含了人们在犁地、居家和建设城市时的某些习惯性思维。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在不同语言之间,词汇和词组不会有真正的同义词”[11](P9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