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方言学 >

汉语方言的“动词重叠式+补语”结构(2)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汉语学报》(武汉)2013年 汪国胜 付欣晴 参加讨论

    VV+数量补语
    潮州:伊唔听话,你自个伊拍拍二下。
    汕头:领被挈出去拍拍两下。(把被子拿出去拍一拍。)
    宁德:青菜炒炒一下就熟了。
    1.2李宇明(1998)在分析共同语动词重叠式的句法功能时指出,“动词重叠式不能与具有完成作用的结果补语共现,甚至连一些动补式的动词都不能重叠”,“动词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受数量词语修饰,但重叠之后却都不能再接受数量词语修饰,哪怕是动词重叠式处在非谓语的位置上”。这一看法,反映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认识。可是,闽语中却普遍存在着“VV+补语”的现象。
    事实上,闽语的动词重叠式与共同语的动词重叠式是同形异类的两种形式。
    从上面用例可以看出,闽语中能带三类补语的动词重叠VV式(记为V),强调的是动作的重复、延续或强化等意义。这种用法,其实自汉代开始就已大量出现,汉乐府诗中,我们可以找到不少用例。例如:
    (1)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乐府·行行重行行)
    太田辰夫等将中古汉语文献中的这类动词重叠式称为“动词连用”。这种结构在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用得最多,宋元明仍可见少数,但在现代共同语中已经基本消失。而共同语中的VV式(记为V),多数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动词+同源动量词”(V—V),当“V—V”中的“—V”从表示动作的具体次数演化为不实指次数,而指动作的次数少、时间短、程度轻的语义时,其原来的具体语义渐渐弱化,开始表现出一种较为抽象的语法意义,数词“一”也由实指变为虚指。这种语义虚化的结果,导致了“一”的弱化并最终脱落。V大概在唐末五代开始萌芽;宋代的佛教题材著作中,出现了大量用法和语义都跟现代汉语基本一致的语例;“到清代初期,动词重叠式基本上完成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李广锋等200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