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言的发展 语言自产生之后,一直都在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首先表现在语言的使用功能上。语言存在的价值,首先在于满足各种表达需求,由此便会产生语言的各种变体。不同社会身份、不同交际场合、不同交际目的、甚至使用不同的交际工具等,都会产生不同的语言变体。这些变体析而言之,可称为语言的社会变体、交际变体、工具变体等,也可统而言之,称为语言的交际变体。过去常谈的社会方言、文体(或语体)、体裁、语言风格等,都是为丰富语言的使用功能而产生的交际变体,其中文体(或语体)最为重要,语言功能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文体(或语体)的发展上。 此外,语言还有历史变体和地域变体。历史变体指一种语言在不同时代的变体,如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等。不同的历史变体用在共时平面,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比如礼仪性强的庄重场合,就适宜使用古语。地域变体指的是不同地区的方言,地域方言适当地用在共同语作品中,也可以帮助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气氛和讲述地域文化等。就此而言,语言的历史变体、地域变体同其他交际变体一样,也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种表现,也可以视作广义的语言交际变体。 语言使用功能的丰富发展,必然带来语言自身的丰富发展。为满足不同的交际需要,为能够很好表述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必然要不断创造新词,包括创造大量的近义词和具有不同表达色彩的同义词。上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只有少量的双音节词,且双音节中还有不少是象声词、连绵词等单纯词,如“(微风)习习、(杨柳)依依、犹豫、蹉跎”等。上古这种构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词汇量激增的需要,汉语的词汇由单音节为主向着复音化的方向发展。大约到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中古汉语时期,词语双音节化现象就较为繁盛,新生的双音节词数量已远超新生的单音节词数量。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由近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双音节已经居于汉语词汇的主体地位。有趣的是,词语“复音化”的趋势当今又有了新变化,从新造词的角度看,不仅单音节几乎丧失了造词能力,而且三音节新词超过双音节、四音节新词的总和,成为新词产生的主要方式。侯敏指出,其团队2006年至2014年从语料库中提取得到5264个年度新词语,其中三音节词占46.26%,双音节和四音节词分别占21.56%和22.89%。(11) 词汇量的快速增长带动词汇的复音化,也使汉语的词法丰富起来。单音节词没有内部语法结构,双音节词除象声词、连绵词之外,大量的是派生词和合成词。双音节合成词有联合、偏正、主谓、动宾、补充等多种词法关系。三音节词的词法构造更为复杂,比如可以有层次构造,如“葱油饼、鸵鸟蛋”是一二音节先组合,然后再与第三个音节组合。有层次构造,就有可能将合成法和派生法综合利用,如“输入法”这个三音节词,“输入”是合成,“法”是派生。 语法的发展当然不仅表现在词法上,句法发展也很明显。成书于1875年乾隆中期的《红楼梦》,曾经被王力用作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素材,而今看来,《红楼梦》的语法与今已有很大差别。不同文体的语法差别更大,如科技论文、政论文、小说、诗歌等等,这也是语法丰富发展的一个表现。此外,篇章格式也是语言适应不同交际的方式,如诗词格律、散文的各种起承转合方式等,也应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体现,可惜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 语言发展,与语言技术的发展,与因语言技术而产生的不同交际方式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语言交际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交际变体异常丰富起来,不同方言、不同语言的接触更为频繁,更加深入,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幅度加大。特别是互联网为语言发展提供了更大的驱动力和更优越的实现条件。它将古今中外的语言数据汇集“发酵”,将全社会的语言智慧网络集中,可以预料,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将日新月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