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电波与有声媒体、网络媒体 1895年,科学家发明了无线电传送技术。此后不久就研制出了无线电发射和接收设备,并在很短时间里改进到群众性的应用水平。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并投入应用,1923年美国商人奥斯邦(E.G.Osborn)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1924年,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John Logie Baird)发明了电视机,四年之后的1928年,美国RCA电视台播出第一套电视片。1958年,中国开始建立电视台,并生产出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此后,用无线电处理语音和图像的技术不断获得重大突破,随着广播、电视制作技术、传输技术的发展及其终端接收设备的普及,广播、电视相继进入日常生活,人类开始步入有声媒体时代。 广播、电视的产生及应用,使语言又拥有了“传声传影”的电波媒介物。电波并不排斥声波和光波,恰恰相反,它把这两种传统的语言媒介物无线电波化。可以认为,广播、电视都是对口语、书面语功能在新媒介物条件下的放大,并且还不断有新发展。有声媒体在语言学上的意义,可以这样概括: 其一,电波使语言传播更加便利,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形式更加多样,传播人群更具针对性,传播幅员也更加辽阔,并为语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做出了准备。 其二,传播标准语音。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标准音主要是通过教学、演艺和人员交流来传播的,注音字母是最好的教具,留声机是最先进的设备。但这种“人一人”模式的传播,其速度必然缓慢,其质量自然不高。而广播、电视一般都用标准音播音,是人人可得的标准音教师。再加上教育的普及,标准音的传播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和广度。 其三,大幅度提升口语的功能。播音口语不同于自然口语,它是有书面语支撑的口语,或直接将书面语有声化,或以书面语为底本进行转化,或再配置以字幕、影像,比自然口语的质量高得多。当然,播音语言必然不同于书面语,也不同于自然口语,它有一系列的语言特点和语言使用上的特点,特别是随着各种节目的表达需要而会形成不同的语体(文体),比如正式的播音语体、主持人语体、体育解说语体等等。如前所述,语体(文体)的分化,使语言更加丰富,也使语言的表达功能更为强大。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网络开始出现,到90年代形成商业化的互联网。中国在1994年4月正式连入国际互联网,成为互联网国家。商业化的互联网迅猛发展,时时出人意料,由特殊用途迅速进入大众生活,将整个人类都带人计算机网络时代。 伴随着计算机语言处理技术的步步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从20世纪末以来陆续生长出一大批交际新媒体。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主动或被动地移居网上。如此网络媒体其实有两大类:伴随网络而生的各种新媒体和迁移到网络上的传统媒体。 网络媒体的媒介物虽然也是电波,但是因其生存于或依附于互联网,故与同样是以电波为媒介物的广播、电视有很大不同,甚至是划时代的不同。与以往的语言媒体比较,网络媒体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其一,“全媒体”性。如果说电视已经把视、听综合在一个媒体上,那么网络媒体则更具综合力,人类以往创造的所有信息负载方式,几乎都可以网进互联网里。这种综合特性,使互联网变成了“超媒体”、“全媒体”,变成了语言所有媒体的数据库和功能平台。 其二,“碎片化”倾向。互联网产生的许多新媒体,多是篇幅受限的“微媒体”,如微博、短信、微信、微视频等等。微媒体适用于传播碎片信息,或者将大片信息碎片为微。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短信、微信的流行,人们也在逐渐形成用碎片化时间来传播信息、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习惯。媒体形式、传递方式、所传信息及使用媒体的人的习惯,都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倾向。这种倾向必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其他信息传播,比如:报刊杂志减少长篇大论;更注意让标题吸引眼球,甚至不少媒体都有了专门加工标题的环节或人员;开会要短要实,提倡新会风;年轻人不喜欢摆龙门阵、聊闲天,不喜欢看情节缓慢的电视剧等等。碎片化的好处是信息来源广泛,能及时快捷交流,但对于知识建构和深度思维有无特殊影响,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其三,“自媒体”性质。出版社、杂志社、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等,一般都有规模不等的专职队伍,都有对出版、播出内容的审校制度,甚至还有一套严格的“守门”程序。而博客、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多是即兴地、即时地自采自编自发,没有“新闻守门人”的自媒体,使网络语言交际似乎回到了人类交际的自然状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