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与“维”、“伊”、“繄”的异同及关系 《左传·僖公五年》有这样一段对话材料很值得重视: ……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所引几个并列而句式相同且当时即为其古语的句子中,同样位置上出现“实”、“是”、“惟”、“緊”,显示了它们关系的密切与可比性。比较“实”、“维”、“伊”、“繄”四者,可以分别从语法作用、经传异文及古训、语音关系三方面内容进行比较。 3.1 “实”与“维”、“伊”、“繄”四者的异同 把上面讨论过的上古汉语中“实”、“维/惟唯”、“伊”、“繄”的词性及语法功能,以及用以比较的“是/之/时”的相关内容,列表比较如下:(15) (“作定语”与“强调主语”、“强调宾语”语法作用是一样的,但语法意义、词序不同。指示代词位置由中心词即主、宾之后,移到其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先秦文献中保存了同一个词的不同时代的用法。) 各词之间,音义及功能有相同有相异。从功能上看,同者是其重复,原因为何?异者是其变化,原因又为何?因为它们有音义关系,需要从词源的角度,看它们的异同是否为时地音变、分化和分工的结果。我们发现了几组关系层次及从词序变化到词性变化的某些规律。 3.1.1 虚词的关系及层次 第一,根据上举古人训诂以及上表,“伊”与“繄”在词性上一致,在功能上很多地方互补,二者关系最密。当是相同时地同一个词的“变易”字。 第二,“维”与“伊”、“繄”关系平行,词性相同,功能多为相同即对立,而古人训诂又多互训。其语音,“伊”“繄”开口,“维”合口。这应是本来同一个词在不同时地的分化。从《诗经》时代的文献大致看,“伊”“繄”较“维”为少,可见它们处于被替代、消失的时期,即,相对地说,“伊”“繄”为早,“维”出现晚。从语者的地域看,“伊”“繄”多在秦、豳等地区,也有中原地区,这些是保存相对较早时代古汉语的方言区。 第三,与“实”比较,从语音、功能及出现位置上看,“维”、“伊”、“繄”三者关系相对更近,“实”则更近于“是”。词序上也有可观,同是强调主语或宾语,“实”、“是”都在其后,而“维”“伊”“繄”基本在其前。考察古汉语一些特殊句式,比较藏语和一些方言,学界偏于认为,偏正关系中,最早当是偏在后,“是”作定语的位置,最早也当是在中心词后的。所以,“实”、“是”在时代上相对早于“维”“伊”“繄”。本文引“实”字例,散文多为人物对话,古文献的人物对话是保存了更早时代面貌的语言。《毛诗》的语言也是早于它的收集整理时代的,为简洁,句式也多有存古。 3.1.2 词序变化与词性变化的相应 我们同时得到从指示代词开始的词性演变及相应的语法功能变化的趋势。 在先秦,强调、指示主语的代词的位置,“是”、“实”在主语或宾语后,“维”“繄”在其前;功能上,“是”、“实”强调主语,“维”等发展出强调主谓关系,进而变为可修饰谓语;从词性虚化看,“是”在先秦没有虚化,而“实”发生虚化(寔);“维”“伊”“繄”演变出系词、副词和连词。这三个标准即观察角度是有内在关系的,因为位置变化引起功能变化,功能变化最终导致词性变化。指示代词在它位置发生变化、时语中移至主语前时,文献及存古语法中居于主语后的指示代词,就开始被认为系词,进而是副词、连词;与此相应的,由于语音变化,在文字上,由“是”、“实”而写成“维”、“伊”、“繄”,同时“维”等有了系词、副词、连词的词性。(由于同样的规律,“是”在汉代也虚化出系词的用法。)上述各项演变及对应关系,表之如下: (“是”在后期也作为指示代词,但那是仿古、存古的用法;它后期在活语言中的用法主要是作系词。) 这样我们大致可以排出一个上古汉语特指代词的孳乳演变发展大势: 是/之/时→实(音同于寔)→伊繄→维 3.1.3 “实”与“维”、“伊”、“繄”四者的古音关系 “实”与“是”古音是脂与支的通转,前面已经讨论过。《广韵》“维”以追切;“伊”於脂切,“繄”於计切,前者属喻四,后者属影。但这种差异,恐怕在先秦后期是方音变化,即影母三等字混同于喻三,再混同于喻四,故以影母字记喻四字。文献有确实证据:出土文献中“殹”常借作“也”,《关沮秦汉墓简牍》:“此所谓戎磿日殹(也)”,“不利有为殹(也)”。(第120页)《老子》帛书“也”多写作“殹”。“殹”作“也”,亦见于《诅楚文》。“也”读喻四。刘淇《助字辨略》:“《诗》‘伊可怀也’,郑笺云:‘伊,作当作繄。犹是也。’然则时、实、伊、是皆音相近,故通得为语助也。”(17)《周书·大匡》:“展尽不伊。”注:“推也。”朱骏声谓“伊”假借为“推”。(18)“推”与“维”谐声同。又,《尔雅·释诂下》:“伊,维也。”一般认为“伊”不是谐声字,大概首先是因为韵母不同部,但实为对转。若考虑到这些异文的语音关系,声母的隔阂应可以解释。 3.2 “唯……是……”的形成 由于虚词的同源派生,若干来源相同而又有分工的虚词积淀在相同的一个时代,新旧功能和语法都在起作用,叠加在一起,产生了语法成分和意义都有重复的句式。 就本文讨论的虚词和句式,我们来讨论“维某是V”。先有较古老的句式“某是V”,“是”强调其前面成分;后有语序变化的“维某V”,“是”移到“某”前同时音变写作“维”,同样表示强调。活语言的新句式与保存古语的旧句式同时存在,遂叠构以成另一较新结构:“维某V”+“某是V”=“维某是V”。这是时代层次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结构。如: 匪舌是出,维躬是瘁。(小雅·雨无正) 匪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小雅·小旻) 《雨无正》主谓是“躬瘁”,强调主语则最初为“躬是瘁”,它的对立面是“舌是出”。后来的表述,“躬瘁”的强调成分可移至主语前,谓“维躬瘁”。“维躬瘁”与“躬是瘁”叠加,同时也有语音节律的缘故,为“维躬是瘁”。 同理,表示强调的“实”和“唯”可以联合起来加强强调行为主语,如: “其非唯我贺,将天下实贺。”(昭八) “敢尽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经,而诸侯实深图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昭二六) 《昭八》“非唯我贺”可以说成“非我实贺”,它的对立面是“将天下实贺”。《昭二六》的两个分句是平行的,“诸侯”即“伯仲叔季”,一说“诸侯实深图之”,一说“唯伯仲叔季图之”,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对象,一用“实”一用“唯”,显然“实”与“唯”都表示对主语的强调。两种强调方式叠加,就是“唯……实……”: 唯西广、东广与若敖之六族实从之。(僖二十八) 七遇皆北,唯裨儵鱼人实逐之。(文十六) 这就好像都表示强调的“唯”和“独”联合起来加强强调主语一样: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庄子·德充符) 唯孙叔敖独在。(韩非子·喻老) 唯夜行者独有也。(管子·牧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