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动结式整合原则在句式群中描写和解释的效度 根据这样的界限原则及其配位规则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和描写例(1)-(3)的“骑坏”“看傻”“吃早”这三类动结式在各个句式中的分布情况。 先看例(1)的“骑坏”。它的两个底层动词的论元结构关系是: 同样,两个底层动词的论元也存在既有异指又有同指的情况,但同指的是主体论元。因此,这两个底层动词整合成动结式“看傻”的时候,依次使用论元同指规则和动词拷贝规则,就形成(2b)这样的基础句式“他看这种书看傻了”,而不能形成(2a)“他看傻了这种书”。由于不能形成(2a),因此就不能派生出(2c)“他把这种书看傻了”;由于能形成(2b),根据客体凸显规则,当“这种书”需要凸显为动结式的致事时,“看”的主体论元受到抑制,“傻”的主体论元受到致使关系的影响而提升动结式的役事,从而派生出“这种书看傻了他”,进而通过提宾的形式派生出(2d)“这种书把他看傻了”。 例(3)的“吃早”有些特殊,但也同样遵循界限原则及其配位规则。它的两个底层动词的论元结构关系是: 这里的补语“早”实际上指的是述语动词所代表的整个事件,这类动结式我们称作“指动式”。因此,“早”的主体论元自然就不可能跟“吃”的任何论元同指了。依次使用论元异指规则和动词拷贝规则,就形成了(3b)“他吃午饭吃早了”,而不能形成(3a)“他吃早了午饭”。由于不能形成(3a),因此就不能派生出(3c)“他把午饭吃早了”。由于“吃”和“早”之间不存在致使性关系,因此不能运用客体凸显规则生成“午饭吃早了他”,进而派生出(3d)“午饭把他吃早了”。另一方面,“早”的主体论元是“(他)吃午饭”,而不是“他”,这也就抑制了客体凸显规则的运用。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吃早”不能看作动结式,即不能说因“吃”而“早”。但从论元结构的整合机制和配位方式着眼,也可以归并到广义的动结式之中。由此可见,界限原则的提出虽来自于动结式的整合过程,但对句式线性规则的描写并不局限于动结式,只要两个谓词性成分整合在一起,就需要遵循这样的整合原则。 根据界限原则及其配位规则系统,能够预测动结式中大量存在的同形歧价(homographic multivalence)现象,即由于底层动词的论元关系不同而形成的表层形式相同但配价关系不同的动结式。例如(施春宏,2006b): 显然,(14a)的“唱红1”属于上面的“骑坏”类;(14b)的“唱红2”属于上面的“看傻”类;而(14c)的“唱红3”则是新的整合类型,与“砍钝”同类。这种同形歧价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句法歧义的表现。对歧义现象的有效描写、解释乃至预测,正是检验理论有效性的试金石。 2.3动结式整合原则在句式群中描写和解释的限度 界限原则及其配位规则系统似乎不能完全说明动结式在例(4)到例(8)中的分布情况,即所谓的“例外”现象。这些所谓的“例外”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界限原则)及其配位规则在描写和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时所发挥的句法效应有一定的限度。下面依次说明。 显然,“炒咸”和“铲平整”的论元结构关系跟“骑坏”类具有平行性,然而正如上面指出的那样,这三类的句法分布形式并不相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