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从“林下”进入文本深处——《红楼梦》的“互文”解读(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与文化》2013年3期 陈洪 参加讨论

    “林”黛玉之“林”,经谢道韫而与“林下风气”有了关联,进而使得林黛玉的精神气质与“竹林”七贤有了若隐若现的关联。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旁证,就是作品里安排林黛玉住到“潇湘馆”,又别号“潇湘妃子”,且反复渲染林黛玉喜竹、比德于竹(“潇湘”喻指斑竹)。这都使得林黛玉之“林”与竹林七贤的“林”更清晰地关联起来——这在古代文化人通常的语境中,可不是什么偏僻而需要索隐的话语。
    稍早于谢道韫时代的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世说新语》形容嵇康是“爽朗清举”(与“神情散朗”相近),“若孤松之独立”,“肃肃如松下风”,也就是潇洒,脱俗,有独立人格。他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著名观点,把“自然”与“名教”对立起来。他又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表达自己不愿入朝为官的意愿时讲,自己好比一头野鹿,“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长林丰草”,可以看作是“任自然”的象征性表达,与“林下”也有某种意味上的相通。刘义庆没有嵇康那么偏激,《世说新语》的《贤媛》篇赞美了谢道韫的“林下风气”,但也给“闺房之秀”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既称“闺房”,自然就不是“林下”的潇洒自在,一定程度上有“名教”约束的意味。刘义庆的基本态度是:高度赞赏谢才女的“林下风气”,但也肯定顾家妇的“闺房之秀”。
    随着《世说新语》在士人阶层的广泛传播,“林下”逐渐成为了常见的文化符号。如“林下”这一意象,便在《全唐诗》中出现了246次。著名诗人多有吟及“林下”意象之作,如太白《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独此林下意,杳无区中缘。永辞绣衣客,千载方来旋。”乐天《老来生计》:“老来生计君看取,白日游行夜醉吟。陶令有田唯种黍,邓家无子不留金。人间荣耀因缘浅,林下幽闲气味深。烦虑渐销虚白长,一年心胜一年心。”《狂吟》:“亦知世是休明世,自想身非富贵身。但恐人间为长物,不如林下作遗民。”宋人同样喜用这一意象,如司马光《野轩》:“黄鸡白酒田间乐,藜杖葛巾林下风。”邵雍《初夏闲吟》“林下一般闲富贵,何尝更肯让公卿”等等。其中意味大体相同,都是表现文人雅士疏离礼教羁勒、摆脱利禄枷锁、向往潇洒人生的情怀。
    而《世说新语》设立的“林下风气”及“闺房之秀”这两种相对比的理想女性类型,其影响在后世逐渐超出了“贤嫒”的范围,甚至形成了更普适的二元“文化/审美”模式。
    如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坛领袖王世贞评论赵孟頫的书法作品道:
    褚妙在取态,赵贵主藏锋;褚风韵遒逸飞动,真所谓“谢夫人有林下风气”;赵则结构精密肉骨匀和,“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⑦
    这显然扩大了“世说”的“林下风气”的适用范围,而使其有了二元对待的一般审美模式的意义。
    把“林下风气”继续用于人物品评,特别是用于杰出女性品评的,我们可以举出明末沈自征的《鹂吹集序》。《鹂吹集》是叶绍袁的夫人沈宜修的诗集,沈自征则是她的弟弟。《序》云:
    吾姊之为人,天资高明,真有林下风气。古来女史,桓孟不闻文藻,甄蔡未娴礼法,惟姊兼而有之……独赋性多愁,洞明禅理不能自解免……良由禀情特甚,触绪兴思,动成悲惋。⑧
    此文可注意的地方,首先是从“林下风气”的角度来赞美一位自己崇敬的女性;其次,作者把“林下风气”与“天资高明”、“赋性多愁”、“触绪兴思,动成悲惋”的形象联系到了一起。更可注意的是,作者虽高度称赞女性的“林下风气”,却又对“礼法”不能忘情,于是有“兼而有之”的理想。该文收辑在《午梦堂集》中。清前中期,《午梦堂集》因沈自征的外甥叶横山的刊刻,以及叶横山弟子沈德潜的揄扬,在文士中有相当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就在曹雪芹的时代——乾隆朝的中前期,朝廷推出了一部大书《石渠宝笈》,其中收有永乐名臣姚广孝的一篇跋文。跋文是题在赵孟頫的夫人管道昇所绘《碧琅庵图》上的,文曰:
    天地灵敏之气,钟于文士者非奇;而天地灵敏之气,钟于闺秀者为奇。管氏道升,赵魏公之内君也。贞静幽闲,笔墨灵异,披兹图,捧兹记,真闺中之秀,飘飘乎有林下风气者欤!⑨
    这里,既是以“林下风气”来赞美脱俗的女才子,也是把“林下风气”作为一种普适的审美标准来使用了。其中还有两点可注意,一是他提出的“天地灵敏之气所钟”的话语,至少可与《红楼梦》中贾雨村“天地清明灵秀之气所秉”的话语发生互文的关系;二是同时使用“闺中之秀”与“林下之风”来评价同一个女性,也就是所谓“灵异”与“贞静”同时体现于一个女人的身上,这典型地表现出男人们对“兼美”的期待。
    这些,对于熟悉《红楼梦》的读者来说,难免不引起你更多方面的互文性联想。上面提到,曹雪芹在宿命性的判词——《金陵十二钗》正册第一篇中,便把林黛玉比作了有“林下风气”的谢道韫,“林下风气”与“林”黛玉之间的关联,应是毫无疑义的事情。而沈自征在以“林下风气”赞美自己崇敬的女性同时,又使用了“天资高明”、“多愁”、“悲惋”的形容词,这几乎可以看作是为林黛玉量身定制的。可以说,沈自征的“兼而有之”与《石渠宝笈》里“闺中之秀兼有飘飘乎林下风气”所表现出的价值观,便不失为解开曹雪芹“兼美之想”的一把钥匙——这都是流行于《红楼梦》同一时代的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