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英美文学 >

论道格拉斯·邓恩《挽歌集》的悲悼艺术(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 张海霞 参加讨论

    三、新生:凄美的记忆“滑进了时间的图书馆”
    虽然《挽歌集》为痛悼亲人的死亡而作,但却透露出对生的肯定。诗集中的最后几首诗描写诗人的重访苏格兰之旅,他的思绪回到与莱斯利在当地谈情说爱的甜蜜年代。最末篇《离开邓迪》(“Leaving Dundee”)中说凄美的记忆“滑进了时间的图书馆”(p.64)。“图书馆”这个意象与开篇的《重读》遥相呼应。“重读”是要打开一本书翻看,而“图书馆”意象则意味着把书放回原处,意味着阅读的终结:“她曾谈到我‘以后’做什么。/‘走吧,到别的地方去。’于是我北上到了邓迪。/从明天起我就不住在这儿了,/我也不会独自离开。我的爱,说你会和我一块儿。”诗人遥想不久的将来,他会“坐在书写韵文的书桌旁/周围是熟悉的爱的物体”(p.64),爱人已无从触及,但她会在精神上一直陪伴左右,生活依然会继续。
    这一点从邓恩选择的题词也可以看出。这是意大利诗人乔祖埃·卡尔杜齐(Giosuè Carducci,1835—1907)的政治讽刺诗集《抑扬格和抒情诗》(Gambi ed Epodi,1882)结语部分的四行诗句:“你们好吗,困顿的人类!/一切事物只有变易但不会死灭。/我们已恨太多痛苦太久。我的爱啊!/世界是美好的未来是幸福的。”(p.5)这四行诗句的第二行源于奥维德《变形记》的第十五章:“一切事物只有变化,没有死灭;灵魂是流动的,时而到东,时而到西;它遇到躯体——不论是什么东西的躯体——只要它高兴,就进去寄居……永不寂灭……灵魂永远是同一个灵魂,虽然它所寄居的躯体老在变化。”(25)邓恩通过题词申明这部作品更关乎生活的延续而非终结,如他对威廉·奥克斯利(William Oxley)所说的,“这一段生活和爱情要先去纪念,然后新生活才能开始。”(26)因此这部诗集描写爱与失去,同时意味着要走出伤痛,意味着去接受新生活。在《十二月份》(“December”)中,一位熟人劝告他:“不,不要停止书写你那哀伤的诗歌。/它会有益于你,这哀伤的诗作。/一直写直到没有任何保留。/慢慢写,岁月将随之流逝。”(p.53)确实,诗人把哀伤书写出来,就可以帮助自己走出悲痛。
    关于传统挽歌和现代挽歌,评论家的很多观点基于弗洛伊德的相关阐述。在弗氏于1917年发表的《悲悼与抑郁症》(“Mourning and Melancholia”)一文中,他描述了两种对待丧失所爱对象的反应。他说悲悼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成功的、健康的悲悼是自我最终能成功地使力比多(libido)从失去的对象那儿解放出来,又变得自由和不受抑制,可以依附于新的对象。相反,抑郁症是失败的悲悼:力比多从失去的对象脱离,但倒退回自我,所以受创的主体拒绝恢复与外在现实正常的认同关系,长时间陷入自责、沮丧、冷漠等心理情感,排斥甚至拒绝心理移情;或者主体迫使自我放弃悲悼客体,于是爱与恨的矛盾情绪通过贬损、诋毁失去的对象,甚至杀死它而松弛力比多对它的固恋。(27)在《挽歌集》中,诗人缅怀所爱的人的丧失,正视死亡,并最终能够再次投入新的生活,虽年长而悲怀,但更加明智,因此,邓恩的悼亡是“健康的”、“成功的”的悲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