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徐爽: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与乐府民歌雅化创作(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 徐爽 参加讨论

    三、西曲歌辞的新变及文人创作雅化倾向
    受入乐和题材的限制,清商曲辞在宋以后的古题拟作并不多。但是有一些改制曲题或者与吴歌、西曲风格接近的题目开始出现,代表着清商曲辞的一次新变。这类改变集中在西曲歌辞创作上,从文人一拟一创的不同选择上,也可看出吴声歌与西曲歌的确各自不同。
    《樂府詩集》卷五十清商曲辞七有这样的记载:
    江南弄七首。梁武帝《古今樂錄》曰:梁天監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製《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龍笛曲,三曰採蓮曲,四曰鳳笛曲,五曰採菱曲,六曰遊女曲,七曰朝雪曲。又沈約作四曲,一曰趙瑟曲,二曰秦筝曲,三曰陽春曲,四曰朝雪曲,亦谓之江南弄云。
    明确记载,梁武帝萧衍改编西曲,做《江南上云乐》、《江南弄》;沈约新编4曲,统称《江南弄》,按其中同名的“朝云曲”看,沈约当是受萧衍的影响模仿制曲。同时代的梁简文帝萧纲,亦做《江南弄》3苜,与萧衍做曲曲调一致。武帝所改的西曲及其拟作,较晋代无名氏西曲歌辞,无论在形式还是韵律上,都呈现了文人诗歌雅化的倾向。
    首先,韵律、字数的规范化,即形式的雅化。萧衍改编的《江南弄》七曲,共7首,有按照曲旋律命名者,如《龙笛曲》,“因声如龙鸣而名曲”,但因内容命名者如《采莲曲》。句式都是由3个七字句,4个三字句,即7-7-7-3-3-3-3的形式组成;其中,第一个三字句是上一个七字句的尾三字,这在演唱的时候形成反复的效果。用韵上,3个七字句句句押韵,三字句则是偶数句隔句押韵,这与魏晋时代七言诗句句押韵、五言诗偶句押韵的形式完全吻合。萧统、沈约均有《江南弄》,以萧统《江南曲》为例:
    众花杂色满上林。舒芳耀绿垂轻阴。连手躞蹀舞春心。舞春心。临岁腴。中人望。独踟蹰。
    第一个三字句“舞春心”是重复上一句的后三个字,演唱时候呈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七字句尾字“林”“阴”“心”均押“侵”字部,平声;三字句的偶数句尾字“腴”“蹰”押“虞”字部,平声。其余《龙笛曲》《采莲曲》等6首,均按此种格式。
    其次,语言和内容的雅化。与形式的雅化相一致的,是内容和语言的文人化。清商曲辞内容大多不离美女、思妇、流年光景等内容,但是经萧衍、沈约等人改编的西曲,虽内容未有大的开拓,可是主题的选择却有本事的出处,足见文人作诗重“典故”的手法。如萧衍《朝阳曲》,据《古今乐录》,其题目和题旨的“巫山之女”,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如沈约《阳春曲》:
    杨柳垂地燕差池,缄情忍思落容仪。弦伤由怨心自知。心自知,人不见。动罗裙,拂珠殿。
    《乐府题解》认为此篇“阳春”的主题暗合“伤春”,其渊源比较隐晦,足见诗人赋予这类民歌同样的文学意义。阳春一词,文学典故系出自《宋玉对楚王问》中“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是以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一段,感慨“《阳春》所从来亦远矣”。沈约此诗篇主题仍未离开“思妇怨情”的主题,但是经过典故化后,此诗读上去不再是民间曲辞的随意与单调,同样是思妇,此诗中的妇女就摆脱“窈窕佳人,问君可怜”的俗套,而是“缄情忍思”的内敛;同样是春天,此诗摆脱了“思春问天,折柳送人”的苦情倾诉,而是“心自知,人不见”的自我对话;最后将整首诗照应到“阳春白雪和者寡”的调上,即少妇之心鲜有人懂。此诗因此成为文人诗的上乘之作。从最早创作到后期拟作无不出自南方文人之手,故清商曲辞之柔媚风格一以贯之。
    最后,演唱功能的弱化。随文人创作更加诗化的同时,民歌本身的趣味和口耳传唱的功能便相应减退。民歌最常见的谐音双关、叠字、回环往复手法,都是为了节奏与歌唱的方便,像“宿昔不梳头,丝发被两肩”②中“丝”代“思”;像“明月何灼灼”“我念欢的的”③尾字重复,以及《那呵滩》中前后句、隔句的回环手法,虽不见乐谱,听觉的效果可以从诵读中体会。文人雅化的清商曲,更见技巧,其演唱和舞蹈多用于宴会,即更适于文人、上层贵族的娱乐,而非民间的随意传诵,因此,一旦乐谱失效或者不再流行,其文本也就很容易变成徒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