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河岳英灵集》的《叙》与《论》及殷璠诗歌批评理论的构建 《河岳英灵集》中,除诗人小传与诗歌品评,殷璠主要是通过在选本之前撰写《叙》与《论》的方式来构建其诗歌批评理论体系的。概括起来,其内容有以下四点: 第一,诗歌选本批评理论。殷璠对选本的批评,主要在选本编集史、选诗标准以及选本效果等领域。首先,通过《叙》与《论》,殷璠简要叙述了《文选》以还的选本史,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云:“梁昭明太子撰《文选》,后相效著述者十余家,咸自称尽善……且大同至于天宝,把笔者近千人……中间灼然可尚者,五分无二,岂得逢诗辑纂……其应诠拣不精,玉石相混……”殷璠谓《文选》以后“相效著述者十余家”,若仅仅以模仿《文选》的选本观之,查《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文选》后,可考仿效《文选》而编辑的诗文总集有孟利贞《续文选》十三卷,卜长福《续文选》三十卷,卜隐之《拟文选》三十卷,徐坚等《文府》二十卷,徐安贞等《文府》二十卷。因散佚等原因,有些总集是否仿效《文选》,今已难确定。但据孟利贞等人所编者观之,殷璠所论,或言之不虚。其次,通过《叙》与《论》,殷璠也论述到编集标准及编集效果问题。殷璠指出“夫文有神来、气来、情来,有雅体、野体、鄙体、俗体”,编集者要“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同时,又指出他编选诗集旨在“赞圣朝之美”、“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则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等。明确提出其辨体、兼及新声与古体、并重文质以及崇尚“雅调”的审美标准。此外,在编集方法上,殷璠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指出诗文总集编纂者不能“逢诗辑纂”,而应当“删略群才”、“伦次于叙”,并且做到“名不副实,才不合道,纵权压梁、窦,终无取焉”。据此可知,殷璠在批评前人选本的基础上,就选本的编选标准、编集方法、选本效果等问题,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的诗歌选本理论。 第二,诗歌声律理论。除诗歌品评外,《河岳英灵集》探讨声律,首见于《叙》:“至如曹、刘诗多直语,少切对,或五字并侧,或十字俱平……责古人不辨宫商徵羽……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次见于《论》:“昔伶伦造律,盖为文章之本也。是以气因律而生,节假律而明,才得律而清焉。宁预于词场,不可不知音律焉……夫能文者匪谓四声尽要流美,八病咸须避之,纵不拈二,未为深缺……故词有刚柔,调有高下,但令词与调合,首末相称,中间不败,便是知音……璠今所集……既闲新声,复晓古体……论宫商则太康不逮。”概括起来,殷璠的声律理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前朝声律观的批评;二是对盛唐流行平仄律的研究;三是接受沿用了“当时极为流行的平仄律所不能兼容的一个音律标准”(13)。关于殷璠的诗歌声律理论问题,下文亦将论及。 第三,诗歌史理论。除品论诗人诗歌所及者,殷璠关于诗歌史的观点主要见于两处,其《叙》云:“且大同至于天宝,把笔者近千人……中间灼然可尚者,五分无二……自萧氏以还,尤增矫饰。武德初,微波尚在。贞观末,标格渐高。景云中,颇通远调。开元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其《论》云:“自汉魏至于晋宋,高唱者十有余人,然观其乐府,犹有小失。齐梁陈隋,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而沈生虽怪,曹王曾无先觉,隐侯言之更远。”联系《河岳英灵集》论评诗人诗歌可知,殷璠关于诗歌史的论述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其所论述的诗歌史范畴起先秦,迄天宝。二,殷璠重点论述了萧梁至天宝这一历史时期的诗歌发展史,将之解析为“萧氏以还”、“武德初”、“贞观末”、“景云中”、“开元十五年后”五个阶段。三,殷璠指出了魏晋时期“尤增矫饰”、“观其乐府,犹有小失”、“下品实繁,专事拘忌,弥损厥道”等文学弊端。 第四,诗歌鉴赏与接受理论。《河岳英灵集》品评诗人时,常常论及诗歌鉴赏与接受问题。除上文所引,集中尚有数处。如评贺兰进明云:“员外好古博雅……又有古诗八十首,大体符于阮公……”品评王湾云:“湾词翰早著……张燕公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其所云“符于阮公”、“令为楷式”等,指出了贺兰进明等人对他人的诗歌风格的接受。《河岳英灵集》的《叙》与《论》也有数处谈到鉴赏与接受的问题。如其所谓“岂得逢诗辑纂,往往盈帙”,“编纪者能审鉴诸体,委详所来,方可定其优劣,论其取舍”,“然挈瓶庸受之流,责古人不辨宫商徵羽,词句质素,耻相师范。于是攻异端,妄穿凿,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轻艳”,“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据此,知殷璠所论,其针对的问题主要在三方面:一是诗歌总集遴选删汰过程中鉴赏与接受问题,二是创作理论的接受问题,三是诗歌鉴赏方法问题。 综上,殷璠通过撰写《叙》与《论》,使《河岳英灵集》具有强烈的诗歌批评理论特征。其内容涉及到诗歌选本及选本理论、诗歌声律理论、诗歌史理论、诗人风格及诗歌特点、诗歌鉴赏与诗歌接受理论等多方面;其方法,是以《叙》、《论》为理论表述重点,辅之以诗人诗歌品评以及选诗裁剪,从而完成其诗歌批评理论构建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