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商周文学语言因革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遗产:中文版》 陈桐生 参加讨论

    三 西周另一种书面语:“文言” 
    所谓“文言”,是西周时期区别于“殷商古语”的另一种书面语言(23)。“文言”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殷商古语”的影响。先周作为商王主盟下的一个诸侯邦国,长期受到“殷商古语”的浸润。“殷商古语”并非通体困难,它还有一批与普通民众所共用的基本语汇,它的文法与后世“文言”基本相同。“文言”就是抛弃“殷商古语”的艰深成分,吸取其中的平易因素。二是周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传统。周人处于西方,有自己的方言口语,与处于东方的殷商存在着语言地域差异。周人目标是与殷商争夺天下,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使周人在语言表达上追求准确、简洁、易懂,由此形成了周人在语言表达上追求简易的特点。一方面继承“殷商古语”中的平易因素,另一方面发挥周民族自身崇尚简易的传统,这两方面因素的结合,一种与“殷商古语”不尽相同的书面语言——“文言”应运而生。这是周民族对中国文学语言的伟大贡献。
    “殷商古语”和周人“文言”都是经过提炼的书面语言,两者的区别是(24):在文字上,前者有一套特殊的书写符号(如甲骨文),生僻字、通假字和假借字较多,后者使用正常的书写符号,通假字和假借字使用频率较前者低;在词汇上,前者语汇底色古老,多用两字成语,后者语汇底色相对平易,所用成语多为四字;在句式上,前者高度凝练浓缩,不少句意难解,后者通顺流畅,虽有省略但不影响读者的理解;在文法上,前者有若干特殊的文法,后者使用规范的文法;在用途上,前者多用于祭祀、训诰、誓师、册命、纪勋、占卜等重要典礼,后者用于燕、射等娱乐礼仪和普通政治文化生活;在风格上,前者庄重肃穆,后者轻松随意;在与口语关系上,前者远离当代口语,后者接近当代口语。
    “文言”形成于何时?根据现存文献,可以追溯到《周易》中的“易经”(25)。本文将“易经”视为“文言”代表作,主要基于以下理由:第一,“易经”中的生僻字较少。“易经”大约五千多字,其中的生僻字仅有“邅”“褫”“挛”“夤”“盱”“颙”“胏”等二十来个,生僻字占全书的比例要远远低于“殷商古语”文献。第二,“易经”用语相对平易。例如:“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坤卦》)“舆说(脱)辐,夫妻反目。”(《小畜》)“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蹇卦》)“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中孚》)“可小事,不可大事。”(《小过》)这些句子明白如话,几乎不用多少解释就能读懂字面意义。第三,“易经”多用描述、比喻或历史故事等感性方式来表达思想,这有助于降低语言难度。例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卦》),“帝乙归妹”(《泰卦》),“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卦》),“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既济卦》)(26)。有些卦爻辞通篇运用比喻,如《乾卦》以龙象的演进来说明卦意的进展,以形象的语言引导读者去理解卦象、卦爻辞之后的喻义。与此情形类似的还有《渐卦》。第四,“易经”有些句子虽然高度凝练,但却不像《尚书》那样语言晦涩。例如:“师出以律,否臧凶。”(《师卦》)“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周易正义》,第50、67、94页)这些语言像格言一样精炼简洁,但又不显得艰深古奥。第五,“易经”语言的文学性较“殷商古语”有所提升。“易经”吉凶之“意”寄寓在“象”(卦象)和“言”(卦爻辞)之中,这使“象”“言”之中蕴含着丰富而又神秘的信息密码,“象”“言”“意”的奇妙组合构成一种诗意的空间,作为《周易》重要组成部分的卦爻辞也就因此具备了一定的诗性。阅读《周易》确有不小难度,它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卦象和卦爻辞去揣摩吉凶之意,而不是卦爻辞本身。
    西周“文言”另一代表作是《诗经》中的西周风诗(27)。风诗语言的“文言”特征是:第一,风诗用语比雅颂要浅近、通俗、平易得多。兹以《召南·甘棠》为例:“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毛诗正义》,第78页)诗中只有“蔽芾(盛貌)”“茇(草舍)”“败(折)”“拜(拔)”几个字需要解释,其余都明白如话。第二,风诗中某些诗句接近口语。像“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关雎》)、“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草虫》)、“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这些诗句都是脱口而出,“求之不得”“忧心忡忡”至今仍活在人们口语之中。第三,风诗多用比兴,而诗人用来比兴的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因此它起到浅化语言的作用。例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人以红艳艳的桃花起兴,让人联想到女子结婚的红火场面,语句变得浅显易懂。又如《周南·汉广》用“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来兴起“汉有游女,不可求思”,用不着诠释,读者即可把握诗人的情思。再如《豳风·鸱鸮》以一只心力交瘁的母鸟的口吻哀求鸱鸮放过自己,联系周初三监反叛、流言四起、周公忍辱负重的历史背景来读这首诗,自然会感受到不尽情味。第四,不少风诗采用重章复沓的章法,它的妙处是用字少,重复多,由此降低了语言的难度。例如,《周南·芣苡》仅换了“采”“有”“掇”“捋”“袺”“”六个动词,就写出农妇采摘芣苡过程的种种情状。风诗语言平易的奥秘在于上古天子“观风”。在通讯、交通不发达的上古时代,天子通过“陈诗”“采风”各种途径,从风诗中了解各诸侯国的政治好坏和民风厚薄。由于天子要“观风”,所以风诗务必要原汁原味地保留民众生活原貌,包括保留民众口语。风诗用于天子闲居之时观赏,以及用于燕、射等娱乐性礼仪,朝廷对风诗歌词的典雅要求远不及雅颂之高,而这反而成就了风诗语言的浅易生动。
    西周穆王时期,出现一种用“文言”写成的“语”体散文——《国语》(28)。《国语》共收录235篇散文,其中西周散文有11篇(《周语上》10篇、《郑语》1篇)。这些西周散文的语言底色较《周书》要浅易得多,它的记言文字大体可以读懂,它的叙述文字尤其明白流畅。《国语》的语汇不像《周书》那样古老,如《周书》中“百工”意为“百官”,《国语》的“百工”则是指“各种工匠”;《周书》中周王自称“予一人”,《国语》中周厉王则自称“吾”。《周书》中某些双音节动词,《国语》直接用一个单音节动词表示,如《周书》用“言曰”,《国语》用“曰”;《周书》用“格知”,《国语》用“知”;《周书》用“殄戮”,《国语》用“戮”。《周书》中“立”“正”“巳”“昏”“忘”等通假字,《国语》直接使用“位”“征”“祀”“闻”“亡”本字。《周书》中的语助词是“猷大”“洪惟”“越若”“越惟”“迪惟”等,《国语》中的语助词是“之”“乎”“者也”等。我们从《周书》和《国语》11篇西周散文中,找到一批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
    两者都是西周时期历史散文作品,而后者语言远比前者浅近平易,可知《国语》作者确实是在运用一种不同于《尚书》的语言从事写作。我们还找到了两书中语意相近的句子,例如: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尚书校释译论》,第3册,第1513页)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国语》,第3页)
    这两节文字大意都是说,殷纣王暴政导致天怒人怨,最终走向覆灭。《多士》如果不经过专家训释,是没有办法读懂的。《国语》的语言则基本不需要解释就可以理解,它的语言与春秋战国以后的文言没有多少差别。
    从《易经》、《诗经》西周风诗、《国语》西周散文来看,在先周和西周前期,“文言”就已经用在诗文及卜筮文献中。虽然“文言”在西周属于次要文学语言,但它接近民众口语,作者易写,读者易懂。“文言”用语生动形象,自然灵活,长于叙述和描写,文学艺术性要远远高出于“殷商古语”作品,因而它比“殷商古语”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文言”都有取代“殷商古语”的优越条件,剩下的就是等待时日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