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从“盛唐之音”到盛世悲鸣——开天诗坛风貌的另一考察维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杜晓勤 参加讨论

    如果说开元中科举制度尚带有相当程度平等竞争的性质,那么到开元末年则开始颓坏,弊端日显。李林甫当政,嫉贤妒能,强压才士,遂于天宝六载(747)导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丑剧,暴露了科场的欺骗性(12)。而当时的士子们也什什伍伍,大开干谒请托之风,以至贡举失公,伤风败俗,一些清贫、刚直之士就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在参加了那场由李林甫操纵的“野无遗贤”的考试之后,元结直书其事,揭露个中阴谋,但他不愿“依托时权”,且以“丘园洁白之士”与友共勉(《喻友》)(13)。天宝七载(748),他又游历京师,鉴于当时“丐名位于人,丐颜色于人”的科场丑态,愤然作《丐论》以讽当道而归。后来,他又在乾元三年(760)编选的《箧中集序》中慨叹道:“呜呼!自沈公(千运)及二三子,皆以正直而无禄位,皆以忠信而久贫贱,皆以仁让而至丧亡。异于是者,显荣当世。谁为辩士,吾欲问之。”(14)说出了当时大批出身贫贱而又耻于干谒的寒士们的心声。生于神龙、景云间的沈千运,家贫,性正直,天宝中数应举不第,在濮中作诗以寄感慨。他用“圣朝优贤良,草泽无遗匿”的反语,揭露那次受骗的应征,又以“五十无寸禄”,终将“栖栖去人世”的惨痛事实,把豺狼当道血淋淋的真相展现在世人面前,最后喊出了“始觉前计非”(《濮中言怀》)(15)的悲愤认识。同样,于逖亦身世孤清冷落,怀才不遇,落拓后则以“有才且未达,况我非贤良。幸以朽钝姿,野外老风霜”(《野外行》)(16)的愁苦之音,抒发其怨而不怒的消极反抗情绪。张彪和孟云卿这一对表兄弟,俱奔走仕途郁郁不得志,前者以“衣马久羸弊,谁信文与才。善道居贫贱,洁服蒙尘埃”(《北游酬孟云卿》)(17),倾吐内心的坎壈不平;后者更是“含酸欲谁诉,辗转伤怀抱”(《古别离》)(18),满腹酸楚。显然,这些盛世失意者的呼号,也是“盛唐之音”所掩盖不了的。而且,正是他们的愁苦之音,使我们看到了常人所忽视的唐代开元天宝间所谓“盛世”“明代”那灰暗阴冷的一面。
    当然,由于处世观的不同,盛唐诗人对于仕途受挫的心理反应亦不相同。其中,受儒家积极入世观影响较深者,如杜甫,多能屈己求人,汲汲于功名仕进,表现出矢志不渝的进取精神,发为歌吟,孤愤悲慨;元结及一些刚直贫贱之士,则落拓回乡,愤世嫉俗,声情激切而高古;而另外一些受佛道思想浸淫较深者,如王维、孟浩然,则走向山林、田园,或在禅悦的境界中消磨自己的锐气,或借自然界的胜景寄寓他们洁身自好的情怀,诗境冲淡、空灵,流露出一种寂寞和失落。至于那些科场失意后远走大漠者,亦非人人得遂心愿。边塞上、军旅中日渐黑暗的内幕,使得许多边塞诗人,亮开啼血的歌喉,唱出了一曲曲悲伤、愤激的征戎之歌。高适的“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答侯少府》),较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其《邯郸少年行》中的“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则写游侠豪雄而不见赏的凉薄心态。而陶翰的边塞诗中更是充溢着悲愁苦寒的气氛:“大小百余战,封侯却蹉跎。……雄剑委尘埃,空门惟雀罗。”(《燕歌行》)“孤城出瀚海,落日照祁连。怆然苦寒奏,怀哉式微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关。”(《出萧关怀古》)此时边塞诗中这种越来越浓烈的悲怨情调,恐怕也是用“盛唐一味秀丽雄浑”(19)和“盛唐之音”概括不了的。
    其实,那种认为盛唐诗歌一味表现为高昂明朗的感情基调、雄浑壮大的气势力量的观点,首先是曲解了盛唐诗人所追求的“风骨”的审美内涵。不用说陈子昂对唐代理想诗风的期待是以“汉魏风骨”为规范的(20),而且盛唐人所激赏的“风骨”也是承汉魏而来。建安作品中弥漫着一种身处乱世难以得遂心愿的慷慨悲凉,风格苍健、孤深。盛唐人虽处太平盛世,却也有与建安诗人在意气、襟怀上的相通,即渴望建功立业、风云际会。他们虽然满怀热切希望,但是,或“自伤不早达”,或“运命唯所遇”,这种仕途多舛、功名难就的郁愤,就发为耿耿之气、凛凛之骨,表现出更为感动人心的风骨美。如,高适称薛据的作品是“纵横建安作”,说自己与友人同游梁宋所作诸什,是“周子负高价,梁生多逸词,周旋梁宋间,感激建安时”(《在宋中别周、梁、李三子》)。岑参则说杜华未仕时的作品有风骨:“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耀》)殷璠谓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21)评高适则云:“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吟讽不厌矣。”(22)殷璠在列于《河岳英灵集》卷首的常建诗作的评语中,更直截了当地指出:“高才而无贵仕,诚哉是言。曩刘桢死于文学,左思终于记室,鲍照卒于参军,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悲夫!”(23)殷璠所最深爱者、所叹赏者如斯,可见,其所谓“气骨”者,实亦包括这种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几经蹉跎的悲慨之美。另外,被殷璠许为“诗笔双美”的陶翰,“既多兴象,复备风骨”,选入的作品也无一篇表现出建功立业后高昂、明朗、开阔的情怀(24)。确切地说,殷璠和其他盛唐人所追求、欣赏的“风骨”美,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在世运日渐黯然,政治理想日渐破灭后慨时伤世的“盛世悲鸣”。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盛唐诗歌刚健凛然的风骨,才更得“建安风骨”的艺术真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