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超级中学模式是对拔尖人才的伤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魏勇 参加讨论

    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魏勇:超级中学模式是对拔尖人才的伤害
    
    曾有18年的时间,我在地方的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我所知道的是,地方上只有两类学校,一类是做成了超级中学模式的学校,另一类是想做超级中学而不得的学校。在今天中国的大多数地方,超级中学是效仿的榜样而非批评的对象,在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超级中学模式越有市场,这是为什么?
    中国社会发展差异太大了,尤其是像衡水这样的地区和北、上、广之间。落后地区的孩子在想怎么保二(本)争一(本),或者保三(本)争二(本);大都市的孩子在想究竟要不要去华盛顿大学。落后地区的教师们在想,怎么把踩线生抓上去;大都市的教师在想,怎么保住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的名次。落后地区的家长在想,全家的命运就在高考这一锤子买卖上了;大都市的家长在想,孩子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最重要。从根本上来说,超级中学模式是中国高考制度和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必然结果,是基层教育千锤百炼之后长出的奇葩。
    马克思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如果把所有的批评加在超级中学模式身上,我认为是不公平的。首先,超级中学是基层教育为了应对高考挑战而被迫采取的措施,正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不追责楚王的爱好,只批评宫女谄媚,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其次,超级中学对于中差生来说,是有相当帮助的,对部分较好的学生也有一定益处。在地方一所重点中学时,我曾经带过一个班。当我在高二接手这个班时,这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有三分之一在打牌,三分之一在睡觉或看漫画,三分之一在听课。一到晚上,学生成群结队去网吧打游戏。去网吧逮人成了我的日常工作,我还不时去派出所把打群架的学生领回来。总之,我的精力主要不是用在教学上,而是用在跟学生斗智斗勇上。不要说素质教育,就连应试教育都没办法安心做好。那时,我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做几道习题,能够把考试放在心上。毕竟,一个热衷于考试的学生,你不用担心他周末在哪里,也不用担心他会学坏。
    这就是中国基层许多学校的生态,高度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超级中学模式,是地方上大多数家长的共同愿望。在来北京之前,我听到家长说得最多的话是“老师,请把我家孩子管严点儿”,甚至有些家长还说:“孩子不听话就给我打。”其实,许多听说读写都有障碍的学生需要压力,需要标准,需要严格,所以超级中学模式效果会相当突出;即便对中等生来说,超级中学模式也会有较多正面作用。这个正面作用不仅在于分数的提高,还在于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
    中等生之所以为中等生,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努力不够,他们往往无法克制玩耍和贪图轻松的诱惑,很少有机会体验到持续、专注学习给人带来的成就感,他们的问题在于缺乏克制力和毅力。这时,适当的压力和鼓励以及团队积极的氛围,可以从外面推他们一把,在他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时,帮助他们战胜软弱。超级中学模式显然是帮得上这部分孩子的。另一部分中等生,往往很努力,但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有问题,超级中学模式对这部分学生帮助不大,甚至弊大于利。
    说到弊,便不能不提超级中学模式对拔尖人才的伤害。什么是拔尖人才?拔尖人才跟分数没有必然联系。据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约瑟夫?兰祖利教授统计:在美国,只有一半被纳入人才库的人在学校时成绩排名位于前5%,而这些人也只占排名前5%学生的一半。人才库中另外50%的人则和成绩没什么关系。无独有偶,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形。恢复高考以来的3000多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可见,真正的拔尖人才不是通过分数培养出来的。
    拔尖人才具有以下特点。一、无须很多次重复和练习,就能比大多数孩子学得快,对常规课程和重复任务感到厌烦。二、对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对感兴趣的事情能长时间地高度集中注意力。三、高度个性化,善于屏蔽与自己的思维、兴趣无关的人和事。四、发展往往不均衡,极端痴迷某事,极端厌倦另一事。
    而超级中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呢?一、重复练习。课程和任务高度统一,就连锻炼身体都要统一跑操。二、接受型教育模式。重在灌输、消化和吸收,缺少质疑精神的培养和学生多元精神需求的满足。三、高度集体主义,忽视个性,甚至扼杀个性。天才是别人在做些什么的时候,他做了完全不同的事情,或者什么也不做。但超级中学模式却要求整齐划一。四、总分取胜,全面发展。超级中学模式不允许偏科,一偏就难上名校。当一个存在短板的拔尖人才,被弥补了短板时,他天才的一面很可能就被扼杀了。你让钱钟书这样的人,数学必须考135分(这是上清华、北大的最低分数)以上,那他还能成为钱钟书吗?
    显然,超级中学模式无意中站在了敌视拔尖人才、摧残拔尖人才的一面。事实上,拔尖人才基本上不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而是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自我发现、自我唤醒而生长出来的。学校所要做的,首先是给他自由,给他选择的机会;其次是适应他的需求,为他服务。我在美国参访时,一所私立名校给我们上了一课。他们有一个学生数学超级棒,起初老师们让他自由选择是否上课,后来根据他的需求联系大学,让他到大学听课。而中学离大学有一段路程,怎么办?学校派专车接送。我们很困惑:一个学生也派车吗?他们坚定地回答:“是的,一个学生我们也要接送。”这个事情,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人占了70%。没有自由和服务,就没有天才。
    超级中学模式不仅摧残拔尖人才,而且造就伪拔尖人才,对一流高校的人才选拔造成了困扰。众所周知,高考虽有选拔性功能,但高考的难度不足以选拔出真正拔尖的人才。以数学为例,高考数学140分以上算高分了,但就在这个“拔尖群体”中,其实差异非常大。如果难度再上去一点儿,有的学生只能考四五十分,有的却还能考140分。这就意味着,学生只要资质中等偏上,靠不断补课和重复练习,也能混进“拔尖学生”的队伍,从而占据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的指标,但这类学生缺少足够的学术潜力。正是因为有这个弊端,所以尽管饱受诟病,高校仍然想用竞赛加分、保送和自主招生等方式来打补丁,以便招到真正具有学术潜力的孩子。
    中学是育苗,高考是选苗,高校是把苗培养成树。树能长多高,首先取决于苗的质量。对国家高等教育来说,他们希望选拔到真正基因良好的苗,以便出成果,没有好苗,回答“钱学森之问”就是空谈。什么是基因良好的苗?我认为,是在比较天然的环境下,能长得非常壮硕的苗。而超级中学模式是一种人工环境下过度施肥精耕细作的模式,表面看果实粒大饱满,其实做种子的潜力有限,并不应该被拣选出来。以美国SAT考试为例,美国排名前50的高校,基本都要求华裔学生SAT分数不低于2100,然而,录取白人学生时可以降低140—200分,录取黑人学生时可以降低450—500分,有时华裔学生即使考了满分2400分,也仍然不被录取。这种现象在美国叫作逆向歧视,即“强势群体”遭歧视。为什么会有逆向歧视呢?
    一方面,美国大学从种族多元化的角度出发,需要适当抑制已经在常春藤学校里面占据很高比例的华裔学生;另一方面,也跟华裔学生吃得过饱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讲?大多数华裔学生从小就在家长及传统的影响下,本着“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条,比其他族裔相对更重视学业成绩。美国也有不少针对华裔的补习班、升学辅导班,他们与家长、学生一起,制定5年甚至6年的“升名校计划”。例如,2400分(满分为2400分)的SAT计划、4年的社区服务经历计划、独立工作计划及创造性能力体现计划等,为学生“量身打造”升学道路。一句话,把中国那套做法搬到了美国。这就使得美国大学倾向于低估华裔学生分数的含金量,所以就有了逆向歧视。
    逆向歧视是否合理,见仁见智,在美国仍然没有定论,但其中对分数含金量的思考,值得我们思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只有政治上的正确性,而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却是一句千疮百孔的论断。通过人工控制温度、湿度并辅以大量生长激素种出来的大棚蔬菜和天然的蔬菜,具有同等价值吗?超级中学模式显然对此持肯定立场,而国家基于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理所当然应该对此持否定态度。
    中国之所以缺乏获诺贝尔奖的顶级人才,固然有科研体制和高校行政化等因素,但还有一个关键性的因素不容忽视——没有选到好苗子。一些真正具有学术兴趣和天赋的人因其不够全面或者不愿意被应试教育扭曲而被淘汰,使得名校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位置被大批一般性人才充斥,从而降低了中国整个后备人才的质量。在高中阶段的PISA考试中,中国学生全面胜过美国,但如果拿我们的本科,尤其是拿硕士和博士去跟人家比,结果多半会颠倒过来。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高中阶段能胜出而进入大学以后就不行了呢?按照天才在人群中的正态分布原理,人口基数越大,天才数量也就越多。但很不幸,由于应试教学内容过于划一和标准化考试,天才在得到充分发育以前就被扼杀了。
    综上所述,超级中学模式是中国应试教育模式的极端,是应试教育的象征性符号,它把中国应试教育的优点和缺点都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一方面,这种模式能够培养大量具备一定听说读写能力的合格劳动力,也能培养吃苦耐劳且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这个角度来说,超级中学模式有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考是个竞争性游戏,超级中学增加的名校录取人数,必然是兄弟学校减少的人数。它对整个地方教育质量的提升,并无意义,恰恰相反,这样一头应试大鳄,搅动了所在地方的整个教育环境,使应试竞赛更加激烈,饲料和生长激素被竞相滥用。对本来就体弱的中差生来说,激素可能还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而对本来就强壮的拔尖生来说,激素只能导致其生长期缩短,天花板现象提前出现。
    今天的超级中学已经成了所在地方尖子生的洼地,早已走出了生存困境,理所当然应该对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教育担负起应有的使命,理所当然应该探索新的教育路径。一个显而易见的差别是,当我们的优秀学生在重复做题的时候,美国学生在动手做实验;当我们的拔尖学生仍然在为奥林匹克竞赛拼搏的时候,人家在跟着科学家做课题;当我们的精英学生在假期里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分数时,他们在非洲参加联合国组织的救援活动。
    如果中国的超级中学模式不加改变的话,我们将培养出大量中低技术岗位的人才,而这些岗位极有可能在未来被机器人和3D打印机取代,那么,未来科学技术的制高点仍然是美国人的,我们将始终处于世界经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环节,美国人吃肉,我们喝汤的格局无法根本扭转,甚至连汤都喝不上的可能性都存在。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互联网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变化,我们永远不要低估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我们要想占据整个世界发展的制高点,要想在科技创新领域赶上美国,就必须在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抛弃超级中学模式,而向欧美学习。
    (文章源自魏勇新著《教师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源创图书策划。摘录已获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