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张涛.列女传译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 [3]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裘锡圭.《神乌赋》初探[J].文物,1997,(1). [5]宗明华.论赋之“俗”与“俗赋”[J].烟台大学学报,2002,(1). [6]扬之水.《神乌赋》谫论[J].中国文化,1996,(12). [7]曲德来.由《神乌傅(赋)》论及有关文学史的几个问题[A].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编.文学前沿(2000年第1辑)[C].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 [8]踪凡.两汉故事赋探论:以《神乌赋》为中心[A].项楚主编.中国俗文化研究:第二辑[C].巴蜀书社,2004. [9]干宝.搜神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10]欧阳询.艺文类聚[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1]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上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2]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3]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4]伏俊琏.俗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 [15]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6]赵逵夫.论瞍矇、俳优在俗赋形成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7]伏俊琏.《汉书·艺文志》“杂赋”臆说[J].文学遗产,2003,(3). [18]廖群.汉代俗赋与中国古代小说发生研究[J].理论学刊,2009,(5). [19]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20]朱晓海.论《神乌赋》及其相关问题[J].台湾:清华学报,1998,(2). [21]伏俊琏.从新出土的《神乌赋》看民间故事赋的产生、特征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J].西北师大学报,1997,(6). [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3]滕昭宗.尹湾汉墓简牍概述[J].文物,1996,(8). [24]马丽娅.先唐俗赋与其他文体的互为接受[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