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古文传授的现代命运——教育史上的林纾(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评论》 陈平原 参加讨论

    ①参见陈平原《林纾与北京大学的离合悲欢》,《文艺争鸣》2016年第1期。
    ②《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畏庐三集》第26页上至28页上,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③林纾:《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畏庐续集》第20页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④林纾:《论古文之不宜废》,1917年2月1日《大公报》及1917年2月8日《民国日报》。
    ⑤蔡元培:《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71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⑥《闵子骞芦花故事》,初刊1919年4月23日《公言报》,见李家骥等整理《林纾诗文选》第239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⑦以初刊《平报》1913年9月14日“讽谕新乐府”栏之《共和实在好》为例:“共和实在好,人伦道德一起扫。入手去了孔先生,五教扑地四维倒。四维五教不必言,但说造反尤专门。问君造反为何事,似诉平生不得志。乘兵一拥巨款来,百万资财可立致。……男也说自由,女也说自由,青天白日卖风流。如此瞎闹何时休,怕有瓜分在后头。”见李家骥等整理《林纾诗文选》第227页。
    ⑧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99页,岳麓书社,1986年版。
    ⑨严复《遗嘱》第一条是:“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见《严复集》第二册第36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⑩《与熊纯如书》(八十三),《严复集》第三册第699页。
    (11)《惜宜轩文集序》,《畏庐三集》第5页下。
    (12)《冷红生传》,《畏庐文集》第25页上,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
    (13)(14)(27)《林琴南再答蔡鹤卿书》,1919年3月25日《大公报》。
    (15)参见《林琴南先生致包世杰君书》,1919年4月5日《新申报》;陈独秀:《林琴南很可佩服》,《每周评论》第17期,1919年4月13日。
    (16)《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是蔡元培少有的驳论文章,有条不紊,不愠不火,挡过众多飞来的子弹,转而阐述自家主张。只是在谈及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的古文修养以及“了解古书之眼光”时,隐含对于林纾学识之讥讽。
    (17)《荆生》初刊1919年2月17-18日《新申报》,《妖梦》初刊1919年3月18-22日《新申报》,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81-85页,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8)1919年3月31日《北京大学日刊》刊出校方公告:“学生张厚载屡次通信于京、沪各报,传播无根据之谣言,损坏本校名誉,依大学章程第六章第四十六条第一项,令其退学。此布。”
    (19)《复张厚载函》附《张厚载致蔡元培函》,《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78页。
    (20)《七十自寿诗》其二,见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卷二第46页,《林琴南学行谱记四种》,台北世界书局,1961年版。
    (21)关于“荆生可以说是林纾想象中有点美化了的自我”,以及新文化人的“运动之术决定了阐释的方向”,陆建德《再说“荆生”,兼及运动之术》(2008年12月4日《南方周末》)有精彩的论述,请参阅。
    (22)梅光迪:《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学衡》第2期,1922年2月。
    (23)胡先骕:《论批评家之责任》,《学衡》第3期,1922年3月。
    (24)参见《胡适答蓝志先书》,《新青年》第6卷第4号,1919年4月。这段关于“革新家的态度问题”的自我批评,收入《胡适文存》时删去。
    (25)胡适:《逼上梁山》,《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7页,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版。
    (26)参见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第五节,《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91-10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参见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上册第176-18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9)王世儒编:《蔡元培日记》上册第112页。
    (30)林纾去世前一年编定《畏庐文钞》(1926年刻本),除选自《畏庐文集》《畏庐续集》《畏庐三集》者外,便是此置于卷首的《续辨奸论》。
    (31)参见张俊才《林纾评传》第239-24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
    (32)林纾:《续辨奸论》,《贞文先生年谱》卷二第60-61页,又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94-95页。
    (33)去世前三个多月(1924)所作《留别听讲诸子》,后半截很能显示林纾的立场坚定与骂人习气:“学非孔孟均邪说,语近韩欧始国文。荡子人含禽兽性,吾曹岂可与同群。”参见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卷二第62页。另,周作人《谈方姚文》曾批评桐城诸家为人刻薄,诅咒所有“欲与程朱争名”者皆“身灭嗣绝”,真是“识见何其鄙陋,品性又何其卑劣”。见周作人《秉烛谈》第158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
    (34)《致〈公言报〉函并答林琴南函》,《蔡元培全集》第三卷第271-272页。
    (35)据张俊才《林纾著述系年》,此连载原题《春觉生论文》,起于1913年6月,因9月30日后《平报》未见,无法判定终于何时。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493页。
    (36)林纾:《修身讲义》卷上第1页,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
    (37)参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41页、5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38)《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57-558页。
    (39)参见汪家熔《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商务印书馆九十年》第480-482页,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朱锦丽《蔡元培与清末〈中学修身教科书〉》,2013年7月31日《中华读书报》。
    (40)收入中华书局版《蔡元培全集》第二卷的《中学修身教科书》,依据的是1921年9月第16版《订正中学修身教科书》。
    (41)参见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32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2)如陆费逵编“师范讲习社师范讲义”之《修身讲义》(商务印书馆,1910年),除“绪论”外,第一章“对己”,第二章“对家”,第三章“对社会”,第四章“对国家”,第五章“教育家之天职”。
    (43)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69页。
    (44)《奏定高等学堂章程》,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第575页。
    (45)参见林纾《修身讲义》卷上第37页上、38页上。
    (46)林纾:《修身讲义》卷上第5页上、下。
    (47)商务印书馆1913年5月刊行林著《技击余闻》,收笔记体小说46则,皆为乡里拳师轶闻,叙事简劲,甚为可读。
    (48)参见林纾《修身讲义》卷下第8页下至9页下、第24页下至25页下。
    (49)《畏庐老人训子书》,见李家骥等整理《林纾诗文选》第365页。
    (50)罗志田在《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中称:“恰恰是在后来林纾公开认同的传统范畴里,一个只有举人功名的小说家是没有资格作士林代表的。”见罗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第266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1)陈独秀:《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第36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52)参见张俊才《林纾评传》第199-201页、256-258页。
    (53)姚永概:《〈畏庐续集〉序》,《畏庐续集》。
    (54)高梦旦:《〈畏庐三集〉序》,《畏庐三集》。
    (55)林纾晚年曾致信李宣龚,谈及古文,称“六百年中,震川外无一人敢当我者”,参见钱锺书《七缀集》(修订本)第104-1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6)除了在《尊疑译书图记》(收入《畏庐文集》)中为严复打抱不平,林纾还在《洪罕女郎传》的跋语中称:“或谓西学一昌,则古文之光焰熸矣。余殊不谓然。学堂中果能将洋、汉两门,分道扬镳而指授,旧者既精,新者复熟,合中、西二文熔为一片,彼严几道先生不如是耶?”见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18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7)见《严复集》第二册第388页、413页。
    (58)参见孙应祥《严复年谱》第546-548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9)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第193页、189页。
    (60)参见钱锺书《石语》第31-3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章太炎:《与人论文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第168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2)林纾早年所撰《闽中新乐府》中,就有一《知名士》:“知名士,好标格,辞章考据兼金石。考据有时参《说文》,谐声假借徒纷纭。辨微先析古钟鼎,自谓冥搜驾绝顶。……”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第31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3)参见林纾《与姚叔节书》,《畏庐续集》第16页上。类似的抱怨,还有《送大学文科毕业诸学士序》(《畏庐续集》第20页)、《慎宜轩文集序》(《畏庐三集》第5页)等。
    (64)参阅林纾《与本社社长论讲义书》,见张旭、车树异编著《林纾年谱长编》第301页,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65)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述及此段公案:“既而民国兴,章炳麟实为革命先觉,又能识别古书真伪,不如桐城派学者之以空文号天下。于是,章氏之学兴,而林纾之说熸。纾、其昶、永概咸去大学;而章氏之徒代之。纾愤甚。”(第194页)
    (66)林纾:《闽中新乐府·破蓝衫》,见林薇选注《林纾选集·文诗词卷》第288页。
    (67)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143-148页。
    (68)胡聘之等:《请变通书院章程折》,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第69-71页。
    (69)林纾:《〈爱国二童子传〉达旨》,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113-114页。
    (70)林纾:《〈爱国二童子传〉达旨》,见薛绥之、张俊才编《林纾研究资料》第115页。
    (71)参见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初刊《学人》第十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第二节;见《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第3-1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72)舒芜校点:《论文偶记·初月楼古文绪论·春觉斋论文》第14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73)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第2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74)林纾:《〈古文辞类纂选本〉序》,《古文辞类纂选本》,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75)林纾《韩柳文研究法》开篇就是:“韩氏之文,不佞读之,二十有五年。”参见《韩柳文研究法》第1页,商务印书馆,1914年版。
    (76)参见林纾《与姚叔节书》(《畏庐续集》第17页上)及《慎宜轩文集序》(《畏庐三集》第5页下)。
    (77)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作为学科的文学史》第21-22页。
    (78)林纾:《〈文科大辞典〉序》,《文科大辞典》,上海国学扶轮社,1911年版;又见《畏庐续集》第10页下。
    (79)沈尹默:《我和北大》,初刊《文史资料选辑》第61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见陈平原、夏晓虹编《北大旧事》第16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80)沈尹默称:“其实,我在日本九个月即回国,未从太炎先生受业。”(见《北大旧事》第164页)即便如此,沈也能挂着留学日本及太炎弟子的招牌进北大教书。
    (81)何燏时1899年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1902年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工科采矿冶金系,1905年7月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获工科学士学位;胡仁源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特班,后留学日本,毕业于仙台第二高等学校,此后又留学英国学习造船,毕业于推尔蒙大学。
    (82)参见朱羲胄《贞文先生年谱》卷二第65-66页。
    (83)《林纾示琮儿书》(夏晓虹释文),《现代中国》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4)此信收入商务印书馆即将推出的《林纾家书》(夏晓虹、包立民编注),此前林大文在《后人心目中的林纾》(钱理群、严瑞芳编《我的父辈与北京大学》第2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中曾引用。
    (85)参见周作人《关于家训》,《风雨谈》第62-6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
    (86)关于林纾的翻译,近年成果甚多,实证研究中,最值得推荐的是樽本照雄的《林纾冤罪事件簿》(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2008年版)、《林纾研究论集》(日本清末小说研究会,2009年版)。
    (87)马其昶:《〈韩柳文研究法〉序》,《韩柳文研究法》。
    (88)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胡适全集》第2卷第280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9)《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3卷第4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0)钱锺书:《林纾的翻译》,《七缀集》(修订本)第95-96页。
    (91)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全集》第1卷第53页。
    (92)参见陈平原《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第四章“学问该如何表述”之第四节“白话文的另一渊源”。
    (93)周作人:《〈燕知草〉跋》,《永日集》第78页,岳麓书社,1988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