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例如,傅刚言:邺下诗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大转变时期”,从“气象混沌、不可句摘”的汉诗转向了“魏响”,即开始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及文人化的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徐公持《魏晋文学史》指出“邺城时期是三国前期文学最为繁盛的一阶段”,并论述了邺下文学的贵游现象、群体性、形式上的精致化等特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等。论文如刘怀荣:《论邺下后期宴集活动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等。 ②魏宏灿:《同题并作:邺下文学繁荣的促进力》,《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③本文对清谈的理解,认同于唐翼明清谈发轫于汉末太学“游谈”之风的观点,参见唐翼明:《魏晋清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129页。另外,冈村繁《清谈的系谱与意义》,认为清谈渊源于东汉桓、灵时的“交游性谈论”,而这种“交游性谈论”可以溯源到东汉初。见《冈村繁全集(第三卷):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1—79页。 ④参见许倬云:《西汉政权与社会势力的交互作用》,《求古编》,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⑤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5页。 ⑥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45页。 ⑦唐长孺:《东汉末年的大姓名士》,见《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页。 ⑧参见李山:《论魏晋士人文化的“展现形态”》,《文史哲》,2011年第1期。 ⑨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65页。 ⑩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163页。 (11)参见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度试释》,见《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81—121页。 (12)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3)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2002年版,第186页。 (14)钱穆:《略论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与当时门第之关系》,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三)》,第17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