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邺下:展现型文学的开端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 曲利丽 李山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文章认为邺下文学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形成了一种“展现型”文学生态:作家聚集在社交圈里,面向观众自由地展现文学才华。形成这种文学生态的历史原因在于,士大夫们的价值观念随其阶层实力的发展而被确立为时代的精神典范。士大夫价值观不仅主导了邺下文学的审美情调,也是曹操父子热心组建文人集团的精神基础。士大夫们又重视从天分、才气、风度、容止等方面去评判人物,此为推动作家在社交圈刻意展现文学才华的重要力量。“展现型”文学生态在六朝逐渐成为主流,决定了文学发展的趋势。
    关 键 词:邺下文学/展现型/文学生态/士大夫/六朝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校级科研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13YBG31)。
    作者简介:曲利丽,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李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纵观六朝文学,不难发现其发展态势承自邺下。但对于邺下文学,传统看法多为否定,甚至视其为建安文学之累。其中原因,不外乎邺下文学“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的主题,不符合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的评论标准。近年来逐渐出现了一些论著,讨论邺下文学的创作特色及形式技巧方面的贡献①,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以往研究的偏颇。但是,邺下文学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启了一种范型六朝文学、本质上为士大夫阶层权力话语的新文学生态。对此,学界仍缺乏充分的关注。本文试图从邺下与六朝文学的关联入手,探讨邺下文学究竟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新特质?形成这种新特质的历史动力是什么?邺下文学的新特质在六朝又是怎样流变的?
    一 邺下文学的展现性特质
    讨论邺下文学,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建安诸子为何到了邺下就再也写不出像前期那样反映时代乱离、格调苍凉的作品了?这个时期虽然社会秩序有所恢复,但是战争犹仍,生民的苦难并未完全结束。如果作家愿意,依然可以写出“梗概多气”的作品,例如曹操的诗文就始终以古直悲凉著称。所以,建安前、后期文学的变化只能从产生作品的具体场景和写作观念方面来找原因。
    与建安初期相比,邺下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众多原本单独活动的作家聚集到了一起。建安十三年,王粲的加入标志着邺下文学集团正式形成。这里聚集的主要文人还有:陈琳(建安十年袁谭败,归曹操),徐幹(十二年归曹),邯郸淳(建安十三年归曹),再加上建安九年平定邺城之前已归附曹操的阮瑜、刘桢、应玚、路粹,以及原本就是曹氏集团中的杨修、吴质、繁钦、丁廙、丁仪等人,可以说建安时期主要的作家“悉集兹国矣”(曹植:《与杨德祖书》)。邺下文人集团以“三曹”为中心,其中起着主要领导和组织作用的是曹丕。
    俊才云蒸于邺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生态。来看曹丕等人的描述:
    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闲设,终以博弈,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同乘并载,以游后园。(曹丕:《与吴质书》)
    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曹丕:《又与吴质书》)
    出有微行之游,入有管弦之欢。置酒乐饮,赋诗称寿。(吴质:《答魏太子笺》)
    由这些文字,可以看出邺下文学生态的要义:首先,“仰而赋诗”“赋诗称寿”的创作活动不再是作家独坐书斋的个体行为,而是文学社交圈里面向现场观众的表演和展现,观众的喝彩捧场无疑是作家最想获得的东西,由此决定了“竞见知于今日,标格于一时”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求知己于将来”;其次,宾主之间不再像汉代梁园、汉武帝的宫廷那样君臣分明,而是以共同的文化趣味、真挚的情感相维系,气氛宽松友善,适合作家自由地展现才情;最后,诗酒高会的场合中,写诗作赋是与娱心高谈、弹棋博弈、演奏茄筝、举杯流觞等并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