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邺下:展现型文学的开端(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文化研究》2015年第 曲利丽 李山 参加讨论

    三 “展现型”文学的历史流变
    建安二十二年,邺下诸子相继并没,“徐、陈、应、刘,一时俱逝”(曹丕:《又与吴质书》)。但是,“邺下风流”并没有随着当时文人集团的解体而烟消云散,而是在士大夫阶层进一步拓展的基础上,逐渐成为文坛的主流生态。
    豪族士大夫虽在曹操的刑名法家路线下略有收敛,但是很快随着西晋篡权而进一步迅速膨胀。原本为遏制名士操控选举权而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很快被士族大姓利用,成为他们把持清流官位一种手段(11)。东晋更是门阀士族把持的政治,帝王几成傀儡(12)。据毛汉光统计,两晋南北朝时主要官吏的出身比例为,士族:小姓:寒素≈7:2:1(13)。但是,在士族享有特权的门第社会中,士大夫阶层并非一个统一的实体,各个家族之间又因实力和地位不同而被分为高低不等的单元,有所谓“势门”“次门”之分。决定家族地位的关键因素当然是政治上的文韬武略,这在东晋尤为明显。但是,随着南朝皇权的回升,被排斥出核心权力圈之外的门阀士族,越来越依赖门望来维持其世代簪缨的地位了。
    士族的门望要靠芝兰玉树般的优秀子弟来维系和展现,具体来说,门第中人所希望的佳子弟,“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14)。家风重在实践笃行,家学却要在宴会群居、社交应酬中展现出来,方能赢得士林赞慕,提高门望。当时,上流士族早已形成一个固定的社交圈子,彼此间通过饮宴、聚会、游览、饯别、诗文唱和等活动气类相接、酬赠频繁。这个圈子左右着社会舆论,但将寒微之人排斥在外,所谓“士庶天隔”“不妄交接”是也。士族子弟在这个社交圈子里的表演一番漂亮的清谈或诗文,就能够誉集朝野、标的当时。例如刘孝绰侍宴梁武帝,“于坐为诗七首,高祖览其文,篇篇嗟赏,由是朝野改观焉”(《梁书·张率传》)等等。
    文学被当作了士族社交圈里时髦的自我标榜工具,这与邺下唱和的生态环境一脉相承,也是邺下“展现型”文学进一步拓展的社会基础。因为士族的推重,社会上形成了普遍尚文的风气,“贵贱贤愚,唯务吟咏……世俗以此相高,朝廷以此擢士”(《隋书·李谔传》)。朝廷高官在举荐人才时,也会特意标榜被举者的文采,例如齐始安王萧遥光在推荐王暕时就提到其“辞赋清新,属言玄远”(《梁书·王暕传》)。在这种风气之下,士人的才能、品格评定很大程度上依靠“文学表现”,因此,读书人要花很大精力精心研习文学,例如张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梁书·张率传》)。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士人还要能在社交场合漂亮地展现。
    社交圈里文采的漂亮展现首先是要迅捷,例如,“竟陵王子良尝夜集学士,刻烛为诗,四韵者则刻一寸,以此为率。文琰曰:‘顿烧一寸烛,而成四韵诗,何难之有。’乃与令楷、江洪等共打铜钵立韵,响灭则诗成,皆可观览。”(《南史·王僧孺传》)这便是当时社交场作诗的情景。惊人的写作速度被世人和史家津津乐道的传述,袁宏、张率、谢徵、虞世基等人即是时代的佼佼者。
    追求新变也是社交圈文学的法则,“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对于作家来说,越是打破常规,就越容易标新立异、骇动视听,引起世人注目。张融《门律自序》曰:“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梁简文帝在《诫当阳公大心书》中言:“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且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这里的“放荡”指的是思维活跃、不拘一格之意。六朝的文学风尚,从东晋玄言、晋宋山水、永明声律到宫体诗无不是作家刻意求新的结果。
    当然,由展现型文学的特质决定,文学的创新主要在“文学的表现”即形式上。而在文学内容上,四百年乱世的忧患在诗文中表现的极少,主要是展现士族雅趣的玄理智悟、山水雅趣或者日常琐事细物。邺下“诗赋欲丽”的追求,在两晋南朝不再单指文辞的华茂,而是竞相追逐新的表现技巧。
    举起大端,六朝文学形式上的求新求难主要有:用典、对仗、声律。诗文用典不仅是为了在短短的篇幅内增加内容含量,求得尺幅千里的表达效果,也是士大夫夸博炫奇的需要。所以,用典讲究新人耳目,例如王僧孺“好坟籍,聚书至万余卷,……其文丽逸,多用新事,人所未见者,世重其富”(《梁书·王僧孺传》)。同是还讲究用典高妙、令人不觉,例如沈约言“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引起了北朝文人邢邵的赞叹(《颜氏家训·文章篇》)。诗文讲究对偶和声律,无疑也是为创作设置了更难的规则,所谓“宫商之声有五,文字之别累万。以累万之繁,配五声之约,高下低昂,非思力所学,又非止若斯而已也。十字之文,颠倒相配;字不过十,巧历已不能尽;何况复过於此者乎!”(沈约:《与陆厥书》)。但是,规则越是苛刻,就越能使文学变为少数上层天才文人的专利,文学作为标榜工具的价值就更高。这,也就是将用典、对仗、声律综合起来的骈体文盛行于一时的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