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由止庵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爱玲全集》,只收入《半生缘》而不收《十八春》。 ②李君维(即东方蝃蝀):《张爱玲的风气》,《人书俱老》,岳麓书社2005年版,第67页。 ③⑦⑧⑨⑩(12)(13)(14)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52、50、53、84、114、115,60、53页。 ④高唐:《访梁京》,《亦报》1951年2月15日第3版。 ⑤据1951年11月亦报社出版发行的《十八春》版权页查证。 ⑥陈子善:《〈半生缘〉编后记》,《张爱玲集·半生缘》,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张爱玲:《到底是上海人》,《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15)张爱玲:《有几句话同读者说》,《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页。 (16)《小艾》载《亦报》始于1951年11月4日,终于1952年1月24日,共计81期。 (17)叔红:《推荐梁京的小说》,《亦报》1950年3月24日第3版。 (18)高唐(唐大郎):《访梁京》,《亦报》1951年2月15日第3版。 (19)陈子善在《〈亦报〉载评论张爱玲文章辑录》和《〈亦报〉载有关张爱玲文章补遗》两文中梳理出9篇和《十八春》及张爱玲有关的文字。参见陈子善《说不尽的张爱玲》,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37~149页。 (20)参见巫小黎《周作人与张爱玲:〈亦报〉空间的“互动”》,《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6期。 (21)(35)巫小黎:《张爱玲〈亦报〉佚文与电影〈太平春〉的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6期。 (22)(23)(42)叔红:《与梁京谈〈十八春〉》,《亦报》1950年9月17日第3版。 (24)明朗:《也谈〈十八春〉》,《亦报》1950年9月30日第3版。 (25)齐甘:《〈十八春〉事件》,《亦报》1950年9月11日第3版。 (26)张爱玲:《必也正名乎》,《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27)张爱玲:《传奇再版的活》,《张爱玲全集·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 (28)(29)巫小黎:《“战后”上海文坛:以〈太太万岁〉的批判为个案》,《现代中文学刊》2013年第5期。 (30)张爱玲在《亦报》发表过至少2篇文章,2部小说。即《十八春》(长篇小说)、《小艾》(中篇小说)、《亦报的好文章》(散文,署名张爱玲)和《年画风格的太平春》(电影评论)。最后一篇未编入任何一种文集,详见拙作《张爱玲〈亦报〉佚文与电影〈太平春〉的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6期)。 (31)夏衍、李子云:《文艺漫谈》,《人民文学》1988年第5期。 (32)其佩:《也说张爱玲》,《新民晚报》1988年6月4日第6版。其佩即沈毓刚(1920-1999),笔名还有方晓蓝等。曾任《亦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1952年11月20日《亦报》终刊并入《新民报》(即《新民晚报》的前身)后,沈毓刚的关系也转入《新民报》,并曾先后担任过编辑主任、编委办公室副主任、副总编辑等职务。 (33)龚之方:《离沪之前》,《金锁沉香张爱玲》,关鸿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页。 (34)(39)柯灵:《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她》,《金锁沉香张爱玲》,关鸿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36)柯灵:《偌大的文坛,哪个阶段都安放不下她》,龚之方:《离沪之前》,《金锁沉香张爱玲》,关鸿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37)传奇:《梁京何人?》,《亦报》1950年4月6日第3版;高唐:《街头杂写》,《亦报》1950年9月15日第3版;《亦报的好文章》。见本文第16条注释。 (38)高唐:《街头杂写》,《亦报》1950年9月15日第3版。 (40)张爱玲:《关于小艾》,《张爱玲全集·重访边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130页。 (41)(43)张惠苑:《张爱玲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 (44)《小艾》经过删削后,收入《余韵》,但张爱玲未有任何说明和解释。本文参考了止庵编的《张爱玲全集·怨女》,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